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物物理学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群落学 动物形态学 动物解剖学 动物组织学 动物细胞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殖生物学 动物生长发育学 动物遗传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病理学 动物行为学 动物地理学 动物分类学 实验动物学 动物寄生虫学 动物病毒学 动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动物学 濒危物种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081 秒)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简称“国家濒科委”)是在中国科学院领导下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国家履约科学机构,国家濒科委的主要职责包括濒危野生动植物标本进出口的科学咨询和判定、濒危物种科学研究和评估、公约附录修订提案准备和评定、公约科学议题谈判和履行及其他科学建议等。国家濒科委办公室挂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现因工作需要,国家濒科委办公室拟招聘工作人员1名。
2023年11月,CITES公约第77次常委会会议(SC77)在日内瓦召开。国家濒科委常务副主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院士带队中国科学机构参会,并邀请有机会出席会议的专家组成员、相关缔约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或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于当地11月7日(星期二)中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CICG)咖啡厅会面。
日内瓦时间2023年11月6日,CITES公约第77次常委会会议(SC 77)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在会议首日,与会代表讨论了全球青年网络、财政事务、行政事务、能力建设、遵约协助机制和部分遵约事项。在能力建设议题上,国家濒科委常务副主任、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院士代表中国,介绍了中国参与制定能力建设框架的相关信息和经验,以及中国在CITES公约能力建设方面的突出成绩。
2022年12月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闭幕,中国作为主席国,引导和推动各缔约方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治理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2023年8月15日-1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院在固原举办宁夏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培训班。国家濒科委应邀参加此次培训班,为宁夏林草部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管理技术骨干讲授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识别技术。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国家濒科委以实际行动,助力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伴随气温持续升高,在陕西榆林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群结队的世界濒危物种遗鸥觅食筑巢,繁衍后代。
哺乳动物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的结构和组成成分对维持肺气体交换和机体免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成分异常和结构变化与高原肺水肿、各类呼吸综合症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是维持高原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物种,广泛分布在海拔3200-5200m的高寒草甸和草原,其生境...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马麝(M. chrysogaster)是全球濒危物种,为减少野外麝科动物被捕杀的压力并可持续利用天然麝香资源,进而促进野生麝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1958年开始我国相继开展了林麝、马麝等麝科动物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随着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养殖数量逐年上升,也发现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肠道疾病是限制麝科动物人工养殖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而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微环境...
脾脏是最大的次级淋巴器官,也是应激性红细胞生成的主要部位。机体在缺氧过程中会引发红细胞扩张,而应激性红细胞生成是适应这一过程的重要机制。缺氧和免疫反应是相互关联的,炎症因子又可以触发红细胞生成。当前,人们对在缺氧过程中应激性红细胞生成的潜在机制和脾脏免疫反应的理解并不充分,对缺氧期间基因表达的整体变化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采用时间序列转录组对缺氧暴露第0、1、3、5、7 和 13...
一个由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在西藏日喀则、云南怒江发现了羊绒鼯鼠属两个新物种,分别命名为西藏羊绒鼯鼠和雪山羊绒鼯鼠。相关成果于5月31日发表在国际动物分类学专业期刊《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上。
广西林业局2021年5月11日提供的信息显示,中国首次获得濒危物种白头叶猴全基因组序列,揭示了白头叶猴能够在富含矿物离子的高碱性喀斯特山地长久生存的基因组遗传特征秘密。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的生物物种,其体毛以黑色为主,与黑叶猴不同的是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白头叶猴仅分布在广西崇左左江和明江间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石山区域,数量稀少,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
近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布历时2年多的滇金丝猴全境动态监测结果,经过多年的努力,滇金丝猴保护成效明显,种群数量增加至23个种群3300只以上。
历经3年,我国科学家人工饲养并繁育出濒危物种横斑玉斑蛇后代,结束了我国珍稀蛇类均由国外率先人工繁育成功的历史。这是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了解到的。1929年,美国生物学家史丹吉在四川雅安首次发现横斑玉斑蛇,并将其命名为“横斑锦蛇”。此后50多年间,人类再难寻觅它的踪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四川汶川县、泸定县相继采到它的标本,才打消了学界对其已灭绝的质疑。此后,中美科学家通过分子...
成群结队的羚羊由草原上奔驰而过的场景一直以来都是不少人对非洲的第一印象,但也许不久之后,再要看到这样的场面就只能依靠录像了。据一项新的研究称,横穿大陆的动物迁徙活动正在日益减少,甚至会有消失的危险。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出版的《濒危物种研究》(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杂志上。
欧盟委员会5月20日公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最新调查显示,在欧洲现有的85种两栖动物和151种爬行动物中,有23%的两栖动物和21%的爬行动物受到威胁,被列入了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