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8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成因机制相关记录8条 . 查询时间(0.226 秒)
华北东南缘是认识华南与华北碰撞以及大陆深俯冲、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关键区域,该区因产出徐淮弧形构造带、郯庐大型活动走滑断裂、及高压/超高压变质造山带而吸引了全球地球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徐淮弧形构造带位于郯庐断裂带西侧(图1),其弯曲形态如何形成及如何协调华北-华南碰撞与郯庐断裂的大规模走滑,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前人基于地质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对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进行了地质模型构建,但仍未有统一认识...
大陆地壳并不是一个完全刚性的块体,在其内部存在显著的岩性、流变性及热结构的不均一性。其中,深熔作用对地壳流变性的改变影响巨大。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极少量的熔体 (大约7 vol%) 就可以使大陆地壳流变性发生显著的改变,并易于发生流动。近年来,地壳深熔与流动已经在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碰撞型造山带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碰撞造山过程常形成巨厚的大陆地壳(最厚可达约70 km),而加厚的大陆地壳往往可以...
本文以海洋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开发中积累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解释和分析为基础,描述和划分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地壳岩石圈结构构造单元,由陆向海划分出近端带、细颈化带、远端带和洋陆转换带(OCT,含边缘高地)四个构造单元.从细颈化带到OCT基本处于现今陆架坡折带之外的深水-超深水区的范围,以强烈的地壳薄化和发育大型拆离断层控制的拆离盆地为特征.这些深水-超深水盆地的同裂陷阶段均经历了早期均一断陷、中晚期...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李家彪研究员研究团队在俯冲洋壳的榴辉岩化及其与慢地震成因机制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clogitization of the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Mechanism of Slow Earthquakes” 为题在线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
在日益增长的人类需求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全球范围内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外项目的联合资助下,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表地球化学研究组的Mostofa博士及其合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海洋生态环境污染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地震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内诱发一巨型滑坡。通过现场调查得知,滑坡前后缘高差455m,厚度20~30m,滑面为基岩层面,初始方量2750×107m3。滑体在运动中转化为碎屑流。滑坡-碎屑流总的水平运动距离为4022m,垂直运动距离为1443m,遗留的堆积物体积达5×107m3。滑坡距映秀—北川断裂仅36km,位于其下盘,地震烈度达XI度。滑坡导致文...
侵入砂岩是深水盆地中常见的地质现象,由于本身具有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特点,对深水油气储集、运移和成藏均有重要的影响。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了深水盆地中大型侵入砂岩的地震特征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侵入砂岩具有明显的强振幅地震反射,这些振幅异常一般呈V字形反射形态,沿着走向反映出一系列的特点,如阶梯性、分支性等,并伴有极性反转和高速度异常,在侵入砂岩下部的喉道出现上拉现象;关于侵入砂岩的成因,认为是未...
俯冲带作为地球最为庞大的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很多俯冲带,特别是环太平洋俯冲带内的中深源地震,在空间上呈明显的分层分布,并且各层地震具有不同的震源机制,即所谓的双地震带现象.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太平洋双地震带形态特征与震源机制的空间分布,并回顾了双地震带的几种成因模型.根据形态特征和震源机制的差异,中源深度的双地震带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双地震带对应上、下二层分别为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