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形态学 作物生理学 作物遗传学 作物生态学 种子学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作物栽培学 作物耕作学 作物种质资源学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农艺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作物学 大豆相关记录19条 . 查询时间(0.132 秒)
2023年11月28日,全国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联盟大会暨全国大豆产业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召开。本次大会还进行了创新联盟理事会成员的选举,并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华中农业大学成功入选为副理事长单位,学院李霞教授当选为副理事长。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种子发育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将水稻种子油脂含量从2.3%提升至11.7%,为水稻、玉米、马铃薯、木薯等粮食作物从淀粉用途转换为油料用途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织专家组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镇盐碱地示范田,对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新品种中黄357进行实收测产,收获面积1.01亩,平均亩产达到319.29公斤,创造了滨海盐碱地300公斤以上大豆高产典型。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对来自中国不同区域的大豆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及分析,鉴定到影响大豆种子百粒重的相关模块,并进一步从中挖掘出重要的调控因子。随后又基于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鉴定到一系列发育中持续积累的基因。基于以上两组分析获得的重叠的基因,该研究鉴定到一个新的百粒重调控基因GmPLATZ。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该基因及其同源基因的双突变体gmpla/b。这...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粮食饲料作物,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巴西是世界最大大豆出口国,中巴大豆科技合作对推动大豆创新能力和保障大豆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邀请巴西农牧科学研究院(EMBRAPA)大豆研究所专家来访,组织召开了“中国-巴西大豆可持续生产系统研发与创新研讨会”。
2023年10月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耐盐大豆测产现场喜报频传,耐盐大豆品系“科豆35”大面积实收稳定亩产达277.39公斤,最高亩产达306.52公斤,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前担任本次测产专家组组长,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
金秋十月,在新疆大豆育种家泽普基地内,大片成熟的大豆棵棵挺拔,硕果累累,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豆荚映入眼帘,由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新疆农科院品种资源研究所、新疆农垦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吉林省长春市农业科学院、泽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行业专家组成的测产专家组,共同对耐盐碱高产大豆新品种“东生118”复播进行现场测产验收,测得“东生118”复播大豆亩产300.38公斤。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专利:大豆抗逆相关蛋白GmSQLE1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抗逆性中的应用。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饲作物,我国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长期高达80%以上,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领域最大的“卡脖子”问题。提升我国大豆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推动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是解决我国大豆危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针对大豆基因组研究基础薄弱的科学瓶颈问题,构建了国产大豆“中黄13”高精度基因组序列,通过对26个具代表性大豆高质量基因组的组装和比较基因组分析,突破传统线性基因组的存储形式,在植物中首...
2023年5月10日,中国科学院第四届“科苑名匠”发布活动在京隆重举行,遗传发育所大豆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设计育种团队喜获中国科学院第四届“科苑名匠”称号。大豆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设计育种团队面向我国粮食安全重大需求,聚焦大豆产能提升面临的科技瓶颈,开展系统的大豆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设计育种工作,团队始终秉承“为中华大豆之崛起而奋斗”精神,“强基础、抓攻关”,在强化我国大豆科技能力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转基因株系混合生根方法,采用含转入外源目的基因和抗性筛选基因的大豆胚尖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芽及胚轴,离体培养获得生根的大豆植株。本发明的方法,以大豆遗传转化所得的带胚轴抗性芽进行离体不定根诱导,生根频率为 100%,显著提高了大豆遗传转化频率,此外,本发明的方法缩短了获得转基因植株的时间跨度,所得转化植株比不带胚轴的单个抗性芽生长势更为旺盛,结荚更多,转基因子代产量更大,为进一...
本发明涉及豆类植物高效体胚发生与植株建成。具体地,本发明方法以豆类幼嫩的子叶切块为起始外植体,经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成功建成大量的再生植株,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对豆类幼嫩子叶进行剥离与切割,获得子叶切块;对子叶切块进行诱导,获得胚性愈伤组织;进一步诱导胚性愈伤组织,获得体细胞胚胎;以及将体细胞胚胎再生为植株。本发明的豆类体细胞胚胎发生方法快速高效,且植株遗传稳定性好。
JIPB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题为“Zinc-finger protein GmZF351 improves both salt and drought stress tolerance in soybean”的研究论文(DOI:10.1111/jipb.13474)。该研究发现CCCH类锌指蛋白家族成员GmZF351,其编码基因原本在种子里特异表达,调控油脂合...
JIPB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题为“Zinc-finger protein GmZF351 improves both salt and drought stress tolerance in soybean”的研究论文(DOI:10.1111/jipb.13474)。该研究发现CCCH类锌指蛋白家族成员GmZF351,其编码基因原本在种子里特异表达,调控油脂合...
2022年11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一个双功能锌指蛋白类转录因子GmZFP7,其可正向调控大豆异黄酮积累,为大豆异黄酮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