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物物理学 动物生物化学 动物群落学 动物形态学 动物解剖学 动物组织学 动物细胞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殖生物学 动物生长发育学 动物遗传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病理学 动物行为学 动物地理学 动物分类学 实验动物学 动物寄生虫学 动物病毒学 动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动物学 大熊猫相关记录133条 . 查询时间(0.113 秒)
大熊猫为中国特有的熊科物种,其外表憨态可掬,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大熊猫非常特殊,几乎完全以竹子为主食,很多解剖学特征都与此相适应,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形态。牙齿是哺乳动物初步处理食物的主要工具,其形态与食性息息相关。大熊猫的牙齿前臼齿具有发达的附尖,可以起到梳子的作用梳掉竹叶,而臼齿粗壮,具有很多瘤突,可以研磨碾碎竹子的茎秆。
记者2024年2月22日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微信公众号获悉,中国将开展新一轮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
了解物种的种群趋势和分布范围动态对于全球物种保护至关重要。自人类世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持续升级,全球物种遭受了栖息地的急剧丧失和分布范围的缩小。由于大部分原栖息地因人类活动出现各种方式的退化,动物会迁移到新的栖息地以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这种动态的种群分布范围对于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与种群灭绝的概率直接相关。因此,了解种群分布动态变化的机制并识别驱动因素对于预测和指导种群的保护至关重要。
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地处秦岭、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山系,隶属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管理局下的周至管理分局无论是在秦岭大熊猫的研究保护、还是在陕西省动物多样性版图分布中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对本区域内动物资源进行本底调查工作,对于保护大熊猫及其栖居环境,摸清生态系统旗舰物种生存现状,维护大秦岭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新网韶关2021年11月23日电 (程景伟 林荫)据广东省林业局23日消息,首届南岭观鸟节暨嘉年华近日在广东南岭地区举行,参与观鸟竞赛的一支队伍在此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这也是南岭首次记录到此鸟种。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显示,随着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快速优质增长,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实现野外放归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40年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这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果和成功案例。
近日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生态与进化》上发表论文指出,未来100年内,仍有18个大熊猫种群的灭绝风险高于50%、15个大熊猫种群的灭绝风险高于90%,如果种群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灭绝风险还会进一步升高。
2021年9月22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团队联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Microbiome杂志发表了题为“Multi-omics reveals the positive leverage of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on the gut microbiota in a non-model mamm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和体...
旅居西班牙马德里的大熊猫“花嘴巴”又当妈妈了。它6日在马德里动物园成功产下一对双胞胎。马德里动物园7日透露,这两只大熊猫幼崽的诞生是人工授精的结果,它们的父亲是2007年与“花嘴巴”一道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来到马德里安家的大熊猫“冰星”。第一只幼崽当地时间6日早晨8时30分左右出生,第二只降生在约4小时后。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欧阳志云研究团队在野生大熊猫种群生存风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20年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组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Why Wild Giant Pandas Frequently Roll in Horse Manure”的文章。该研究首次科学报道了大熊猫滚马粪行为,并利用多种宏微观研究技术,结合气象因素和大熊猫——马之间的历史互动等系统阐明这一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初步解析...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研究所张立教授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共同揭示了大熊猫分布区大型食肉动物的种群下降与分布区退缩,该成果已于2020年8月3日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在线发表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0-1260-0)。张立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申晓莉副研究员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生态研究中...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组基于上述理论模型框架,对生活在我国秦岭地区野生大熊猫的觅食和营养利用策略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大熊猫主要根据区域内两种主食竹的物候特征,进行季节性迁移觅食;几何营养模型分析显示,与其它哺乳动物相比,其全年取食食物的营养组成比(能量比)与食肉动物的更为接近,蛋白质为其提供了一半左右的能量来源,这显著有别于其它植食性动物;相对消化率的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相似性也体现在...
中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团队发现,从消化吸收营养结构上看,以竹子为主要食物的大熊猫属于食肉动物,而非食草动物。新近发表在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熊猫日常摄入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数量更接近“超级食肉动物”,而吸收的能量约半数来自蛋白质,这与狼和野生猫科动物相近。
大熊猫是动物界中牙尖齿利的典型代表,其99%的食物是竹子,坚固强悍的牙齿是大熊猫啃食竹子的利器。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博士刘增乾带领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大熊猫牙釉质能够在发生变形与损伤后在微纳米尺度进行显著的自动回复。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2019年1月11日、2018年9月28日的《生物材料学报》和2018年6月5日的《先进材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