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震带相关记录25条 . 查询时间(0.121 秒)
通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区域所布设的676个流动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处理,联合反演面波频散与接收函数数据,获得了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沉积层厚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上地幔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从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总体逐渐变薄,秦岭造山带地壳厚度较同属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北祁连块体明显减薄;鄂尔多斯盆地及河套盆地分布有非常厚的沉积层,阿拉善块体部分区域也有一定沉积层分布,沉积层与...
收集和拾取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680个流动地震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217个固定台站所记录的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初至到时,通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北段水平网格间距为0.33°×0.33°的地壳P波和S波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在30 km深度上青藏高原东北部表现为显著的整体性低速异常,低速异常区向南延伸至龙门山断裂,以106°E为界线将秦岭造山带分为西侧的低速异常和...
2017年3月6日,《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翔特聘研究员与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王克林(Kelin Wang)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Rheological separation of the megathrust seismogenic zone and episodic tremor and slip”。该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地震带与其下方的慢地震在断层流变特征上是分离的...
从地质构造运动和1970年以来MS≥4.0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分析认为, 垂直差异性和水平剪切运动共同控制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 使其表现出左旋剪切并具有较多的正走滑型断层机制解。根据平均力轴张量计算和自助线性反演结果, 河套地震带的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为47°~52°, 作用方向NE-SW; 最小主压应力方位313°~322°, 作用方向NW-SE。平均力轴张量计算结果显示, 所辖次级块体的应力场特征并...
本文针对制约多期GPS速度场动态演化特征分析的关键问题,提出速度场稳定基准选取中顾及基准偏移的影响,给出了改进拟准检定(QUAD)初选指标的方法,有效解决多期速度场的基准偏移对粗差剔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999—2013年南北地震带地区多期GPS速度场做以华南地块为统一参考基准的处理、最小二乘配置统一协方差参数估算,获取了南北带地区多期GPS速度场的网格化结果.结果显示: (1) 汶川地震...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中国地震带潜在山地灾害预判与风险防范”启动会于2015年1月30日在北京召开。项目负责人崔鹏院士,专家组陈颙院士、姚振兴院士,相关领域专家郑度院士、陈祖煜院士、李焯芬院士、刘嘉麒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生命地学办公室申倚敏主任、龚剑明博士,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刘传正教授,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胥良处长,以及项目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本次启动会的主要目的是听取...
在南北地震带地区,USGS全球地震目录中存在一些震源深度大于30 km的地震.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是否可靠,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孕震机制、岩石圈强度和构造演化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北地震带2012年发生的5个4~5级地震为例,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数据,基于sPL深度震相、短周期瑞利面波以及CAP等独立方法测定了其震源深度.结果表明:sPL深度震相和CAP方法给出的震源深度比较一致,差别小于...
2013年9月1-5日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专题组组织了相关专家对该专题中双流台、关索台、花山台、福达台等4个台阵观测点进行了现场评估。9月6日专题组在广西组织专家组对流动台阵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在听取了各协作任务单位的详细汇报,并查阅了任务组的工作总结后,结合前期对台阵观测点现场抽查情况,对“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任务...
2013年3月31日-4月3日,地震局喜马拉雅计划项目“中国地震活断层探察—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在云南召开年度工作检查会。由于2013年为本项目执行的最后一年、至关重要,震害防御司高度重视,司韦开波副司长、张黎明处长全程参加,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各课题承担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和技术骨干等80余人参加了本次检查会。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面波记录和层析成像方法,研究了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的岩石圈S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的东边界不但是地壳厚度剧变带,也是地壳速度的显著分界.其西侧中下地壳的S波速度显著低于东侧,强震大多发生在低速区内部和边界.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速度显著低于正常大陆地壳,在松潘甘孜地块和川滇地块西部大约25~45 km深度存在壳内低速层;这些低速特征与高原主体的低速区相连,有利于...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 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 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 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 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
利用统计学原理对一个地区、一个构造带历史上发生的地震进行时间、空间扫描做中长期预测是我国地震系统一种比较成功的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均数数学原理对汾渭地震带空间扫描的数据进行分解运算,可以求出该地区未来可能发震时间、经纬度和震级大小。这种研究方法经过对历史记录到的几个大地震进行自检,发现其可信度较高,因此对2011年以后汾渭地震带可能发震的三要素的计算结果对关中地区今后防震、监测、减灾工作将...
利用山西1981—2001年模拟观测台网和2002—2008年间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采用绝对定位方法和双差相对地震定位方法对山西及其周边地区中小地震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结果表明: (1) 重新精确定位后,震中水平误差≤5 km的地震由原来65.8%提高到86.2%;7498次原始无震源深度的地震取得了深度结果.(2)精确定位后震中分布格局与原始结果相比变化不大,绝大多数地震集中在中部断陷盆地带...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为基础,补充了迄今为止查阅到的中国大陆水压致裂法与应力解除法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在1474个测点上得到3586条数据,研究区经度范围75°E-130°E,纬度范围18°N-47°N,深度范围0~4000 m,基本覆盖了中国大陆的各活动地块与南北地震带各段等研究区.本文采用等深度段分组归纳的方法解决了实测地应力数据样本数量沿深度分布的不均匀问题,给出了中国大陆与...
利用山西1981—2001年模拟观测台网和2002—2008年间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数据,采用绝对定位方法和双差相对地震定位方法对山西及其周边地区中小地震进行了精确重新定位.结果表明: (1) 重新精确定位后,震中水平误差≤5 km的地震由原来65.8%提高到86.2%;7498次原始无震源深度的地震取得了深度结果.(2)精确定位后震中分布格局与原始结果相比变化不大,绝大多数地震集中在中部断陷盆地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