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 >>> 中华玉文化研究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中华玉文化研究 甘肃省博物馆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14 秒)
“玉,石之美者。”谦谦君子,比德于玉。古玉无言,却能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甘肃留存下来了不少或拙朴或精美的玉石器物。这些千姿百态、艺技天成、匠心独具的玉石文物,展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治玉工艺,折射耀眼的华夏文明之光,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玉人形铲,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高17.6厘米。圆雕,裸体站像,发辫虎首蛇身盘成锥髻,长脸,阔鼻,大耳,耳有穿孔,双手捧腹,双足并合作铲形,有斜刃。
玉蝉,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高7.9厘米。黄色玉,立像无足,头顶戴有高冠,广额巨目,身上似着袍,上、下有四条刻纹,似被捆绑四肢状,胸部有一穿孔。
玉蝉,汉代。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长6.4厘米,宽3.1厘米,厚0.8厘米。青白玉,圆雕。腹平,背凸。玉蝉头中部凸起,下有穿孔,用于系挂,为佩玉。双面用阴线雕刻出蝉的双目、双翼、腹、尾等身体局部轮廓。玉质晶莹,造型逼真。
玉带钩,汉代,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长10厘米,宽1.5厘米,厚2.7厘米。青玉,浅浮雕。钩首雕成龙头形,高而窄,钩肚圆腹,背有一圆钮。
玉带钩,汉代。正宁县湫头公社西侯郎出土。长5.1厘米,宽2.6厘米,厚0.2厘米。玉质光润,呈椭圆形叶片状,两端各钻一孔,钻孔为单面钻。此为贵族墓葬中缀于玉覆面上压眼的葬玉。
猪形玉握,汉代,正宁县湫头公社西侯郎出土。高2.9厘米,长12.1厘米,宽2.4厘米。呈平卧伏状圆柱体,四肢屈于身下。玉猪用“汉八刀”技法琢出,刻线似为一面坡形。此为贵族墓葬中握在死者手中的葬玉。
“杜宝”玉印,魏晋。印高1.35厘米,边长1.3厘米。为优质和田玉。印面白文篆文“杜宝”二字。圆雕龟钮,印台较厚。字体布局匀称,章法、姿态、刀工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炭精玉猪握,东晋,嘉峪关市观蒲大队出土。高2.3厘米,长9.3厘米,宽3.9厘米;另一个高3.2厘米,长11厘米,宽4.3厘米。以长圆形炭精雕成卧猪,用线刻口唇、眉目、耳朵、四肢。炭精漆亮,刀法犀利遒劲,周身光滑,造型憨态可掬。
青白玉卧羊,前凉。武威市灵钧台遗址,高8厘米,长15厘米,宽6厘米。重910克。质地选用青白玉,圆雕。玉质优良,通体打磨精细,光滑圆润,形象逼真,是不可多得的前凉时期玉雕佳品。
金镶玉葫芦形耳坠,明。兰州上西园出土。高10.8厘米。耳坠作葫芦形,四周起瓜棱。
青玉带钩,元代,漳县徐家坪8号墓出土,长12厘米,宽2.4厘米。带钩勾头扁宽,为兽头形,肚面浮雕螭纹,螭身呈弯曲爬行状,背部有黄褐色烤色。钩背面为圆形钮,钮柱上附有黄色丝质编织带。
雉鸡牡丹纹镂空玉带板,明代,兰州市上西园彭泽墓出土。排方长5.1—7.6厘米,宽3.3厘米,厚0.7厘米。共18块带銙。青白玉,形制各异。透雕镂雕雉鸡牡丹纹,雉鸡嬉戏于牡丹从中,生机盎然。纹饰纤细繁缛,富于变化,工艺精美,表面磨工细腻,抛光润泽。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