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学 华北平原相关记录24条 . 查询时间(0.21 秒)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非充分灌溉原理与新技术团队”利用作物生长模型DSSAT提出华北平原滴灌冬小麦的最优施氮量,为滴灌冬小麦氮素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目的】 农田氨挥发是大气中氨的重要来源,其减排措施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农田氨挥发减排潜力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年际间气候变化对其减排能力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通过研究年际间有机替代对作物产量和氨挥发损失量的影响,为华北地区科学减少氨挥发损失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基于华北平原玉米长期田间定位试验 (2007年设置),针对不同施肥处理开展了连续3年 (2017—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白由路研究员主持的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区高效施肥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BAD23B02,2015-2019)”经过5年的科学研究,已按期超额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和考核指标,并已通过项目主持单位和科技部的验收。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中的活性养分库,直接参与土壤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形态转化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反映土壤肥力与质量的重要生物指标。基于网格法采样,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河北省曲周县域农田耕层(0~3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在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具有中等变异强度和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
冬季覆盖作物 -春玉米种植模式是减缓华北平原冬小麦减少导致的耕地裸露及其环境影响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但其翻压后对华北平原下一季春玉米生长季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研究鲜见。本研究以华北平原冬闲田 -玉米(WFM)为对照,设置毛叶苕子 -玉米(VrM)、二月兰 -玉米(OvM)以及冬油菜 -玉米(BcM)3个覆盖作物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冬季种植覆盖作物翻压对玉米生长季土壤理化性质、...
【目的】研究施加不同量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山东滨州滨海盐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MBC、MBN) 含量的影响,为改善盐地土壤环境质量和盐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CK (无机肥)、C1[生物炭5 t/(hm2·a)]、C2[生物炭10 t/(hm2·a)]、C3[生物炭20 t/(hm2·a)]、M1[有机肥7.5 t/(hm2·a)]、M2[有机肥10 t/(hm2·a...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课题组利用共存关系网络分析 (co-occurrence network) 研究了大尺度下华北平原小麦根际古菌、细菌、真菌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探索根际微生物网络的复杂性与稳定性,并挖掘根际核心微生物 (keystone species) 菌群。研究发现,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相比较,根际微生物网络结构相对简单却更加稳定;土壤pH与微生物多样性对网络的大小和连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课题组在大的空间尺度下研究了华北平原小麦根际固氮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重点探讨了根际固氮菌种间网络关系、群落构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根际固氮菌群落显著区别于非根际土壤,且根际中固氮菌网络结构相对简单却更加稳定;总体水平上,确定性过程主导了麦田土壤固氮菌的群落构建,而在根际中,随机性过程贡献率升高;在中性pH(6.5-7.5)梯度下,固氮菌群落构建由随机性...
生物群落如何构建是生态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生态学家对植物的群落构建过程已进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构建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当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主要关注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而对不同空间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构建过程研究较少。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课题组2015年6月在大尺度下(80万平方公里)采集了华北平原麦田根际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研究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垄间土壤微生物相比,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显著不同,并且根际细菌具有相对简单却更加高效的网络结构。由于根际筛选的作用,离根越近细菌多样性逐渐降低;由于菌根际效应,真菌在根际中仍保持较高的多...
根际是植物根系和土壤的交界面,蕴含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根际微生物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健康均有影响。研究根际微环境下微生物的空间分布、解析其驱动因子,对阐明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以及揭示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课题组2015年6月在大尺度下(80万平方公里)采集了华北平原麦田根际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研究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及其驱...
为对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秋季一次基施有机肥的氮素环境效应提供评估依据,本文分别在山东陵县和天津蓟县以不施肥、分次施用硫酸铵为对照,对秋季一次基施牛粪的产量水平、氮素损失及利用等进行了研究。其中,山东陵县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结果表明,秋季一次基施牛粪15N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的损失率为30%~38%,与硫酸铵15N损失率无显著差异。牛粪氮施用N 300 kg/hm2时,损失量为...
在河北省衡水和辛集试验点,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用量和不同基追比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衡水试验点的土壤本底供氮量能满足小麦返青前的正常生长,施氮肥对小麦增产无效,但与施基肥处理相比,不施基肥、仅在拔节和孕穗期2:1分次追肥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在辛集,不施基肥显著影响小麦返青前的生长,施N 60 kg /hm2能满足小麦拔节前的正常生长,不施基肥、仅在拔节后追肥不能...
2010年3月21-27日,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和德方Doluschitz教授共同主持、中国教育部和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共同资助的中国农业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合作项目“华北平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简称MOE-IRTG项目)第六次学术交流会在北京顺利举行。这是继去年5月两校三十周年合作纪念会及11月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学术交流...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处理对华北平原潮土作物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为维持田块尺度粮食高产、稳产、高效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肥料处理与多种稳定性指数方法分析作物产量效应及稳定性。【结果】经过7年定位施肥试验,CK、P2K2、N2K2和N2P2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为N2P2K2处理的25.5%、34.5%、43.3%和83.2%;玉米产量分别为42.3%、52.7%、70.6%和76.2%...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