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极地相关记录31条 . 查询时间(0.078 秒)
2023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起的“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地气候变化”特邀学术报告会成功举办。会议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8位专家,围绕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地海洋、大气与冰冻圈关键要素的变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作了精彩学术报告,并探讨其对极地及中高纬地区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近日,精密测量院江利明研究员领衔的影像大地测量学团队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趙丰特聘研究员合作,基于重力卫星GRACE数据,系统性揭示了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在年际尺度上的质量变化特征及其与不同气候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ture Index检索杂志、地学领域顶级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和《地...
垃圾填埋场如何焕发第二次生命?2021年5月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微生物学和病毒学研究所的亚历山大·塔什列夫教授开发了一种通过生产生物燃料对有机废物垃圾填埋场进行快速生物恢复的方法。这种垃圾填埋场有机废物调节发酵的生物技术,能显著提高甲烷产量和废物分解率。反过来,这将为减少垃圾填埋场和改善环境状况创造条件。微生物代谢调节将把对环境有害的垃圾填埋场变成具有经济前景,容积为几立方公里的可以使用或转化为电能的...
近年来,不同科研团队对于北极放大效应提出诸多不同观点。例如北极云量和水汽增加导致更多长波辐射反射回海面或冰面;中纬度通过波动和大气环流向北极输送更多热量和水汽;海洋变暖向极地输送更多热量,导致海冰融化;极地臭氧的损耗可能推动了北极气温的极端升高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博士生薛建军在导师肖子牛研究员的指导下,联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与气候研究中心的David H. Bromwich 教授研究团队,使用新近发展的Polar WRF V4.1.1 版本,对斯瓦尔巴群岛附近Polar Low的活动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
第三极地区(Third Pole, TP)是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亚洲高海拔地区。TP分布着约10万平方公里冰川,这是在南北极以外的地球最大冰川群。TP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恒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湄公河、萨尔温江、阿姆河和锡尔河等),为下游数百万居民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TP海拔高、覆盖着大面积的积雪、冰川、冻土和湖泊,对区域气候有深远的影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TP...
2020年12月18日,国际地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在线发表了题为“Year-round record of near-surface ozone and O3 enhancement events (OEEs) at Dome A, East Antarctica”的研究成果。该成果由我院高原极地所牵头,联合中科院西北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重庆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发表在《地学前缘》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揭示,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拥有全球最洁净的环境条件。
近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李新研究员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在美国气象学会期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BAMS)以“CASEarth Poles: Big Data for the Three Poles”为题发表,系统介绍了三极大数据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建设背景、目标、方案、平台体系和平台网站...
4月初,欧洲空间局(ESA)称,北极上空出现了25年来最大面积的臭氧层空洞。《自然》杂志称2020年北极上空臭氧含量创下历史新低,将作为一种非凡的大气现象载入史册。随着气温逐渐升高,4月中下旬,北极臭氧空洞恢复。
有机碳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气候变暖背景下,第三极地区冻土退化、雪冰融化,均可释放大量的可溶有机碳(DOC)进入下游生态系统。但目前,对河流碳输送在区域以及全球碳收支研究中的作用研究不足,特别是冻土活动层冻融过程对河流DOC的输出具有重要影响。此外,DOC具有较强的生物可利用性,且可有效吸收紫外和近紫外波段的太阳辐射,也是造成冰川消融的吸光性杂质之一。DOC...
地球北极和南极部分地区正在经历着以变暖和冰冻圈退缩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不仅深刻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而且具有半球乃至全球效应。
南北两极的冰天雪地,除了有美景和可爱动物,还是一个失落的古代世界:致命病毒、大量的汞和温室气体都冰封于此。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肆虐于多国的新冠病毒疫情时,另一场值得防范的危险也在悄悄积聚。2月9日,南极西摩岛监测到20.75℃的高温(目前世界气象组织已经开始对南极监测到的高温记录正式进行评估)。1月7日一篇发表在bioRxiv的论文则显示,美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样本中发现了古老病毒存在的证据,其...
2019年9月13日,国际气象与大气科学学会(IAMAS)下属国际极地气象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Polar Meteorology,ICPM)更新其网站成员页面(http://www.icpm-iamas.aq/members.php?ver=1.5),宣布新当选的8位ICPM委员名单,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李熙晨研究员和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孙启振副研...
海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因子,但目前对于大范围海冰表面形态的精细刻画仍存在诸多困难。日前,全球院极地遥感研究团队博士生李腾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诺桑比亚大学及加拿大环境局有关专家合作,利用海冰无人机遥感数据,首次系统评价了无控制点摄影测量的精度分布,并揭示了海冰表面的精细结构特征。相关成果于4月14日以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期刊《遥感》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