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物理学 气候相关记录104条 . 查询时间(0.121 秒)
2023年是自1850年以来最热的一年,观测的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1850-1900年)偏暖1.45°C ± 0.12°C。伴随破纪录的高温,这一年全球各地经历了频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包括热浪、极端降水、旱涝急转、野火、沙尘暴等。
随着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如何产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减缓与应对气候变化?
随着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如何产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减缓与应对气候变化?恰逢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立十二周年,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创刊之际,18个国家64个研究机构的学者(11位院士,1位诺奖获得者)合作发表了题为“Climate cha...
2022年12月22日,由大气所牵头承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六“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专题四“大气成分垂直结构及其气候影响”召开2022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受疫情影响,会议采用线上视频的方式,邀请了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任务六负责人陈发虎院士、康世昌研究员、张镱锂研究员进行指导,北京大学朱彤院士、大气所周天军副所长、科技处姚利处长、王跃思研究员也受邀对专题工作进行指导建议。各子专题项目...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张文霞等与英国气象局学者合作,以“降水变率将随气候增暖而增强”为题在《科学进展》发表文章指出,随着气候增暖,全球湿润区(主要包括热带、季风区、中高纬地区)在因总降水增多而变得更为湿润的同时,降水在时间上的分配也将变得更为不均匀,干湿时期间的波动将更为剧烈。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博士包韬、研究员贾根锁和副研究员徐希燕基于荟萃(meta)分析手段,收集了环北极83个站点近9000个静态箱式法观测数据(图2),揭示出自然湿地的生物气候和空间异质性对CH4排放强度的决定作用。
为交流大气数值模式新的发展动态及其在各行业的应用,推动和加强各机构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2021年5月向您发送了甘 肃省气候资源开发及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2021年学术年会暨“数值模式发展及应用”研讨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第一轮通知,得到了 各位的热情支持。根据大多数回执的意向,会议定于2021年7月9~12日在兰州市举办。
2021年4月22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东亚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研究”启动会在国家气候中心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加拿大气候与环境部、兰州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气象局等单位的秦大河院士、丁一汇院士、张学斌教授、翟盘茂研究员、黄建平教授、江志红教授、姜大膀研究员、张强研究员等专家到会指导。国家气候中心宋连春主任和巢清尘主任出席了...
作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拥有南北极之外最大的储冰量,是亚洲12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因而也被誉为“亚洲水塔”。自1950年代有观测记录以来,青藏高原经历了超过全球平均速率的快速增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区。青藏高原的快速增暖引起了区域能量与水循环的显著变化,引发了包括冰川退化、冻土消融、冰崩、冰湖溃决等一系列水文与地质灾害。理解青藏高原过去增暖的机理,并准确预估其未来变化,对于周边区域水资源管...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是重要的年代际尺度海温变率,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目前,PDO的成因机制尚不明确,其形成可能由多个物理过程共同作用而成,如大气的随机强迫、中低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海洋涡旋输送等,这大大增加了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PDO的预测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于PDO的冷暖位相对应着截然不同的气候影响,对于PDO相...
土壤不仅承载了绝大部分的陆地生态系统,还扮演着陆气之间水分循环,能量平衡 “调节器”的主要角色,其重要性体现在能够“记忆”来自大气的异常变化信号并反馈到大气中,从而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石广玉院士研究团队的戴铁副研究员和王浩博士研究生,通过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九州大学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长期合作,成功实现LASG自主研发的我国耦合气候系统模式CAS FGOALS-f3与日本先进全球气溶胶模式SPRINTARS的全耦合研制。利用地面和卫星多源观测资料对新耦合的气溶胶模式进行充分评估发现:...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研究指出,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北大西洋飓风在登陆后的减弱速度较过去有所放缓。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飓风的破坏性影响今后可能会进一步向更远的内陆地区扩展。飓风等自然灾害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并导致大量生物死亡。飓风的动力来自海洋中的水汽,因此在登陆后会迅速衰减并失去强度,从而限制了对沿海地区的破坏。虽然气候变暖被认为对飓风强度有影响,但对飓风衰减的影响还不甚明确...
2020年11月8-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影响研究”召开了2020年度项目年会。专家组王会军院士、陈大可院士、张人禾院士及项目组成员和研究生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首先,项目首席科学家陈文研究员简要介绍了项目执行的总体进展情况,并指出本次会议的重点在于交流研究进展、进一步凝练成果,听取专家组意见,为明年项目结题...
2020年10月22日-23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主办的“第十八届气候系统模式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LASG主任肖子牛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并致辞。肖子牛对各位线下线上的专家和学生的到会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气候系统模式是大气科学研究和应用发展的利器,与各单位同行专家一起,研讨和交流中国自己的数值模式系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是LASG气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