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大气科学 清华相关记录32条 . 查询时间(0.233 秒)
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都存在着数以万计的超细颗粒物。每至晴朗的正午时分,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就可能在光化学反应的驱动下相互结合生成稳定的分子团簇,进而转化为颗粒物,在数小时内可将颗粒物数浓度提高一个数量级。这一新粒子生成现象何以快速发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蒋靖坤教授组织的研究团队发现,酸碱反应是空气中气体分子克服表面张力快速生成新粒子的主要驱动力,而其关键机制在于酸碱双分子团簇的生成。
2021年4月20至22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业务人员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团队开展青海省长序列高精度陆面模式驱动数据集的研制交流工作。
气溶胶粒子能反射吸收太阳辐射,也能作为云凝结核和冰核改变云反照率和云生命周期。气溶胶粒子在大气中的浓度影响着地球辐射能量平衡和空气质量,进而对气候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降水对气溶胶湿清除是大气中气溶胶主要的汇过程,尤其是对于小粒子的气溶胶颗粒。目前,全球气候模式被广泛用于研究气溶胶的气候和健康效应。但是,跟观测相比,它们都存在“小雨模拟过多大雨模拟太少”的普遍问题。降水强度谱对气溶胶浓度在全球尺度的...
台风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结构主要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有关影响台风结构和强度的因素,虽然上世纪80年代国著名大气科学家 Kerry Emanuel提出的台风潜在强度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台风的最大强度,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很合适地揭示影响台风结构和强度的因子。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博士生王丹阳和林岩銮教授在研究中提出了可逆湿台风模型(其中水汽凝结物不下落而随气块一起运动...
近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张锡辉教授课题组发文在学界首次从磷化氢角度系统解析自然界磷循环现象,清晰地揭示了磷化氢在全球生态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化的人类生活方式已经严重影响地球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导致气候极端变化。因此,从科学层面揭示现代文明社会对全球气候影响的作用机制,重新审视并调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处行为模式,才能使人类走向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应对气候变化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人类燃烧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而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人类活动呈现大规模缩减的趋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费下降了近30%,对全球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影响。为及时反映新冠疫情后的全球碳排放变化,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刘竹副教授研究组联合2...
近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气污染与控制教研所蒋靖坤教授研究组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法拉第讨论》(Faraday Discussions)上分别发表了题为《北京新粒子生成和增长的季节特征》(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 particle formation...
2020年8月6日12点01分,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王兆魁团队研制的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党委书记曹炳阳参加发射任务。清华大学先进院、航院部分教师代表以及航院力8班全体同学共30余人参观了完整的发射过程。
2020年7月23日,作为清华大学2020年全球暑期学校课程之一的“气候变化大讲堂”面向全球师生开课。本期大讲堂的主题是“后疫情世界的气候治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受邀发表荣誉致辞,这也是古特雷斯先生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首次面向全球师生公开演讲。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代表清华大学全体师生以及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其他成员学校和清华大学全球合作伙伴学校的师生,向古特雷斯秘书长表示感谢。本次讲堂同时邀请法...
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阳坤教授课题组在《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上发表题为“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for land process studies over China”的论文,发布了过去十年间阳坤团队开发的一套服务于陆面、水文、生态等地表过程模型的中国高时空分辨率气象数据集。该数...
2019年12月2-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COP25)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和支持者也汇聚马德里大会现场,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动员更多气候行动。本着创新性教育的理念,为培养未来气候领军人才,设在清华大学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秘书处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网络等国内外伙伴的支持下,组建了首届联盟青年团(以下简称“青年团”)...
清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海冰-海洋资料同化和数值预测、大气-海冰-海洋相互作用、极地天气和气候系统、海气通量观测和参数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极海冰预测研究”(41922044,2020-2022);此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德国教育研究部中德海洋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
2019年11月19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今年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共6216人次,来自世界近60个国家不同的科学领域。清华大学地学系有三名教师入选,他们是张强教授(地球科学领域),关大博教授(跨学科领域),刘竹副教授(跨学科领域)。张强教授研究领域:大气成分排放定量分析;大气成分卫星遥感观测;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来源解析;能源系统及气候环境影响。
日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吴烨教授课题组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环境领域权威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题为《中国、美国和德国的电动汽车经济和气候效益》(Economic and Climate Benefits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China, U.S., and G...
2019年6月24日,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汉斯·约翰·尚胡贝尔(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教授应邀做客清华论坛,在主楼接待厅作了题为“地球驶向何方:危机还是转变?”的精彩报告。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学系主任宫鹏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已聘任尚胡贝尔教授为杰出访问教授。宫鹏教授在报告会之前为尚胡贝尔教授颁发了杰出访问教授荣誉证书。作为全球变化领域的领军...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