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 心理学 >>> 心理学史 普通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缺陷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心理学 人类相关记录41条 . 查询时间(0.323 秒)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王亮研究组最新研究发现,大脑活动的缓慢节律性神经活动-theta振荡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利用人类颅内脑电信号的高时空分辨率特点,揭示了mPFC-EC环路类网格表征的神经振荡特征,及跨脑区协同性,为人类mPFC-EC环路参与空间信息处理提供了直接证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王亮研究组与合作者开展了一项研究,探索恐惧学习的神经机制。通过记录13 名癫痫患者在完成恐惧条件反射任务时的颅内脑电信号 (intracranial EEG) 及皮肤电信号(SCR),探索恐惧学习过程的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神经机制。
嗅觉是动物界中最广泛使用的社会信息交流通道,以个体分泌到体外的化学信号(信息素,又称费洛蒙)为载体,特定的神经肽和激素在对化学信号的加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逐步积累的证据表明,人体气味也可以在人类个体间传递社会信息,它们的效应通常发生在意识层面之下。其中两种人类类固醇物质被发现以一种特异于接收者性别和性取向的方式有效传递性别信息并引起下丘脑(一个负责繁衍行为的重要脑区)激活。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于男性...
2020年8月25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张航研究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The bounded rationality of probability distortion”的文章[1],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人类在加工概率信息时的系统性错误。她们发现,看似非理性的“概率扭曲”现象其实可能是大脑在有限的...
《指环王》中,甘道夫追随着他的鼻子穿过了漆黑的莫利亚矿坑,灵敏的嗅觉帮助远征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与电影不同,生活中人们往往并不信赖嗅觉。一般认为,视觉和听觉提供了导航的线索,大脑藉由双眼和双耳信息输入间的微小差异构建了我们的立体知觉并指引了空间定位。人的双鼻的采样空间相距3.5cm且并不重叠,鼻间的气味浓度差异能否构成方位线索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周雯研究组和张弢研究组合作,采用视觉光流刺激和...
心脏和大脑在不停地交流。例如,当我们遇到危险情况时,来自大脑的信号能让心跳加速。当我们放松时,心跳就会慢下来。有趣的是,反之亦然——心跳也会影响大脑,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如今,德国马普学会人类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已经确认了心脏影响感知的两种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在个体之间的差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日前发表了这一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学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温州大学温州模式发展研究院院长时勘教授4日表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加拿大、亚洲组织与员工促进协会等近30位专家学者,已联合发起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学研究倡议,呼吁全球的心理学者团结起来,探索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 时勘教授当天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介绍说,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学研究倡议,主要内容包...
日常生活中,当人们走在路上看到有一群人一起看着某一个方向时,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他们正在注意的方向和关注的事物。这一现象被称为“社会性注意”(Social Attention)。社会性注意技能对人类的社会交往甚至是生存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获悉他人的内在状态(如行为意图、目标信念等),以及共享环境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信息(如食物、危险等)。绝大多数人都拥有非凡...
2018年11月12日,eLife杂志正式刊出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罗欢研究员课题组的研究成果“Fast-backward replay of sequentially memorized items in humans”。同时,该论文被遴选为eLife digest特别报道。课题组采用脑电图和行为范式研究了人类序列记忆的神经机制,发现人类大脑活动在记忆保持阶段会呈现一种...
2018年6月25日,我校心理学院青年拔尖人才张喜淋博士以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在PLoS Biology(五年影响因子:10.206)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role of inferior frontal junction in controlling the spatially global effect of feature-based attention in human visual ar...
心理学系罗思阳博士及其合作者通过结合基因检测、磁共振成像和死亡信息加工实验范式发现,个体对死亡线索的加工受到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LPR)和互依文化价值取向的交互影响,为理解死亡凸显性效应的个体差异提供了重要证据。这一成果(罗思阳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已于2017年12月发表于神经科学权威期刊《人脑图谱》(Human Brain Mapping)。
2017年11月27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垒教授课题组在《自然》(Nature)子刊《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杂志发表题为“Regional Ambient Temper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Personality”的文章。该项工作通过大样本统计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揭示了气候因素中气温与人格特点的关系。
重庆理工大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参考书目。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而视觉适应则是视觉的一种重要功能,主要是指视觉系统能够根据知觉的历史调整对当前刺激的反应强度。生活中我们能感受到的视觉适应现象有很多,比如明适应、暗适应。关于视觉适应的研究极其丰富,在以往的研究中,多集中在短时程的适应过程,而鲜有研究关注重复多天的适应过程,这类适应过程虽然并未受到过多关注,但也是视觉适应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因为生活中环境的变化可能持续若干天或更长的时间。比如...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