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学 认识论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0.118 秒)
讨论模型与世界的关系,涉及模型认识论问题。从1912年罗素提出的人的知觉与被知觉的物理世界之间有一种同构的关系,到后来的沃勒尔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结构实在论而引发人们对模型理论中同构关系的思考,再到2003年弗伦奇和科斯塔指出模型的表征与现实世界是一种同构或部分同构(结构)的关系。无论问题从哪个角度提出,关于模型认识论的回答都指向对同构关系的讨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根据“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一基本立场,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清算、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对意识形态家的理论逻辑的揭示,把唯物主义世界观确立为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并在这个思想过程中,对社会认识何以可能的语言前提、主体条件和社会基础作出了分析性论证。他们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意识形态家的思想和观念的语言基础、语义逻辑和生产方式的澄清,阐发...
马克思对近代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但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没有现成的认识论。为了发现和建构马克思的认识论问题,需要依托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遗产。康德用“综合”概念来说明人在认识过程中如何建立起主客关系的统一性形式,借助康德的这一“综合”概念,我们得以建构起马克思的新认识论问题,即“通过社会劳动实现的综合”。黑格尔则开启了对认识论问题的历史分析,并提出了主客同一性概念,借助黑格尔的这些理论...
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并不是表面的“认识对象”的不同和区分,而是“认识方式”的不同和区分,也即一种从“客体性逻辑”到“主体性逻辑”的“认识逻辑”的根本转换和“认识主体”的时代凸显。在此基础上,《资本论》的认识论革命,必须在“认识论转向”而不是“认识论断裂”的意义上才能理解:它既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非批判的“抽象实在论”,也不同于古典哲学非批判的“抽象辩证法”,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批判的和...
2020年12月12日上午,“大数据与社会认识论”高端论坛暨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社会认识论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在长沙理工大学举行,我院参与主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70余位大数据和社会认识论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我院欧阳康教授,王晓升教授,吴畏教授,赵泽林副教授,李明书博士,以及博士后张炯,博士生张梦、胡志康、陈迪参会。
学者们从本体论、存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对《资本论》进行了多维解读,但相对忽视了认识论的解读。虽然法国的阿尔都塞较早就对《资本论》进行了“认识论”解读,但他主要是从“认识论断裂”的意义上解读的,并没有真正揭示出《资本论》的认识论的独特性和重大思想史意义。
2019年10月12日-10月13日,我院胡好副教授应邀参加了由暨南大学主办的德国哲学认识论工作坊。胡好副教授在会上宣读论文《康德自由概念的三重含义》,引起参会学者的热烈讨论。
视频:哲学导论第4讲 认识论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追求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和对统一场论的追求中,确立起他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宇宙宗教哲学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形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以朴素实在论哲学的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在科学理论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以他在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批判性考查中建立的科学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宇宙...
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     形而上学  认识论  思考       2014/3/18
近代以来,哲学从形而上学到认识论,进行了长久的思考、争辩和探索。
综观古今中外,哲学史的发展,以本原论为开端,大体经历了从本原论到认识论进而到主体论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认识论的嬗变     价值性  嬗变  认识论       2014/3/18
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而为了实现这一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发挥认识的主体性。认识论从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到主体性原则的嬗变,并不是否定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这两个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并不是说这两个基本原则在人类活动中不起作用了,而是说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主体性原则将日益成为人类活...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丰富的关于主体修养的学说。其中,大部分是讲道德养成过程中的主体修养问题,不过也有相当部份是讲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修养问题。而且,即使是那些有关道德主体修养方面的论述,同样也包含着重要的认识论上的意义。可以说,强调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修养,认为认识活动与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征。它对于丰富哲学认识论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哲学贡献于世界哲学的一份宝贵财富。
2010年7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2010年中国哲学形上学与认识论”国际会议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召开,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郝立新,副院长韩东辉、干春松,美国中国哲学家协会主席、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教授刘纪璐,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来自美国、瑞士、奥地利、韩国等近5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当天的会议,会议由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