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气候学 生态环境相关记录44条 . 查询时间(0.319 秒)
植被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及其协同土壤水热过程对气候变化的缓冲和放大效应,使得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变异性,导致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机理认识研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性。生物气候指标能够扮演联系和表征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桥梁作用,在当前植被模型的生态生理过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为评估和认识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提供解决方案。
2023年10月1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候任主席、阿联酋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苏尔坦。双方围绕共同推动COP28取得成功交换意见。
2023年10月1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先后会见布基纳法索能源、矿业和采石部部长布西姆,老挝自然资源和环境部部长沃拉吉,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总干事兼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奥佳博,“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组织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奥贡比伊。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加剧,并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气候变暖模式会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生存和繁衍。锦鸡儿属灌木,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固沙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其种群自然更新和扩张的潜力,及其维持沙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的能力均主要取决于其种子的发育、传播和建植等。因此探究固沙灌木种子繁殖对季节非对称性增温的敏感性及响应格局,对理解其应对未来气候变暖的适应机制...
2023年9月4日至6日,首届非洲气候峰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峰会由非洲联盟委员会和肯尼亚政府联合主办,主题为“促进非洲和全球的绿色发展和气候融资”,肯尼亚总统鲁托出席峰会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应邀出席峰会首脑日开幕式并致辞。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我区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2023年2月16日至17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处、自治区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先后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进行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调研。调研组一行围绕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程序、核查复查工作模式、技术支撑机构情况、企业月报和信息化存证情况、日常监管和审...
2023年2月23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新西兰驻华大使毛瑞。双方围绕环境与气候双边合作、《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成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2023年2月16日至17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结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当前面临形势,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并讲话,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
杉木人工林作为亚热带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格局变化已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造成严重威胁。如何通过科学的经营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生态功能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几十年来,混交林被提倡为森林管理中应对气候变化和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前瞻性策略。然而,混交林营造是否影响杉木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尚不清楚。
2023年2月7日,第二届中日韩碳中和论坛以线上形式召开,联合国副秘书长、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阿里沙赫巴纳等高级别代表、中日韩部长级官员和专家出席会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应邀以视频形式与会并发言,介绍了中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最新举措、进展和成效,以及未来稳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重点工作安排,并建议继续推动中日韩环境...
202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傅伯杰团队等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在线发表题为Biophysical and Economic Constraints on China’s 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的论文,评估了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
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和脆弱,如何实现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黄土高原位于全球半干旱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该区生态环境演变长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为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区域。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农业文明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土壤侵蚀、黄河泥沙和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事件以及人口、社会经济等人类...
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全球气候变暖最强烈的地区。由于青藏高原地理范围和位置的特殊性,其通过热力反馈影响到亚洲季风环流,从而影响亚洲东南部大范围气候系统,与我国以及南亚地区生命、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密切关系。在青藏高原历史气候变化特征方面的研究中基于代替材料反演的历史温度数据较为丰富。但是,有关降水历史变化特征方面的数据几乎没有报道,限制我们评价当前降水...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杨保带领的团队,与国内外科研人员合作,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德令哈地区53棵祁连圆柏共9526个树轮同位素样品测试分析,在对实验室间测量值、样品混合与否、采样点间海拔梯度大小、样本幼龄效应以及不同测量时间分辨率的多方位考量基础上,从样本量、信噪比上确保氧同位素序列的重建精度和重复性,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长、复本良好的6700年(4680 BCE—2011 CE)树轮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