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遗传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作物遗传学 网络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2.161 秒)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宋任涛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ecoding the gene regulatory network of endosperm differentiation in maize”的研究成果。这标志着首次在作物胚乳中实现了单细胞分辨率的转录组和基因调控网络解析,为作物产量和品质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源。
2023年3月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研究员领衔的蔬菜虫害防控创新团队在小菜蛾Bt抗性遗传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发现了介导小菜蛾Bt抗性的关键自然变异为抗性关键基因MAP4K4上游非编码区一个逆转座子SE2的插入突变,并阐明以SE2为枢纽的Bt抗性调控网络机制。相关内容以“Retrotransposon-mediated evolutionary rewiring o...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全面解析了油菜素内酯(BR)对陆地棉纤维伸长的调控网络,为棉纤维品质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小麦基因组庞大且复杂,功能基因鉴定所需的实验成本高且周期长,制约了小麦功能基因挖掘的效率。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伴随着一系列基因的时空表达调控,其中基因调控网络在控制复杂性状中发挥关键作用。整合海量的组学数据并发掘其中蕴含的基因调控关系有望加速功能基因发掘,进而从系统水平上实现对小麦表型的精准预测。
2022年12月30日,《自然-遗传》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李林课题组联合杨芳课题组、严建兵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A multi-omics integrative network map of maize”。该研究对参考自交系B73全生育期不同组织/时期的样品进行多维组学大数据测定,获得了31个不同组织或发育时期的mRNA-Seq数据、21个不同组织或发育时期的circRNA-Seq、sRN...
棉花属于锦葵科(family Malvaceae)棉属(Gossypium),其主产品棉纤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天然纺织原料。棉纤维是单细胞结构,由胚珠表皮细胞突起后不断伸长而形成。棉花开花前后,胚珠表皮细胞突起产生长绒纤维(Lint),即成熟后的皮棉,但只有约25%的表皮细胞可分化形成长绒。每粒种子上起始的长绒纤维数量越多,意味着棉纤维产量越高。然而,调控长绒纤维起始分化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解析。
基因组生物学及其未来发展论坛(网络报告):水稻响应高温胁迫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时间:2022年6月21日10:00)。
2021年9月28-30日,以“促进热带水果的生产、消费和市场”为主题,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热带水果网络组织(TFNet)主办,院果树所与马来西亚农业研究与发展协会(MARDI)、印度尼西亚热带水果研究所(ITFRI)、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CABI)、非洲-亚洲农村发展组织(AARDO)、印度园艺研究所(ICAR-IIHR)等机构协办的2021年度国际热带水果学术研讨会在线召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薛勇彪研究组等利用DNA 亲和纯化测序(DAP-seq)技术获得53个环境响应转录因子的全基因组高质量结合图谱(图A),发现高达85%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Transcription Factor Binding Sites,TFBS)位于TE内部(TE-embedded TFBS)。
2021年8月30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鹏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洛南研究组通过动态网络生物标记(dynamic network biomarker, DNB)分析,揭示了甘薯根膨大过程中的关键转录因子以及调控机制。
植物分子遗传学讲座(网络报告):RNA表观遗传助力粮食增产(时间:2021年7月28日15:00)。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旨在通过多组学联合的分析方法,对影响大豆产量、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的网络调控系统进行解析,揭示调控大豆器官发生、种子发育、植株形态建成以及品质形成的内在机制,并致力于培育稳产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近日,该团队挖掘到调控大豆茸毛密度的三个关键基因:多毛控制基因Pd1、少毛控制基因Ps和无毛控制基因P1。研究发现,Pd1编码HD...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旨在通过多组学联合的分析方法,对影响大豆产量、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的网络调控系统进行解析,揭示调控大豆器官发生、种子发育、植株形态建成以及品质形成的内在机制,并致力于培育稳产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近日,该团队挖掘到调控大豆茸毛密度的三个关键基因:多毛控制基因Pd1、少毛控制基因Ps和无毛控制基因P1。发现Pd1编码HD-Zi...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联合研究员王国栋、朱保葛以及华盛顿州立大学研究员张志武等多家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大豆84个农艺性状间的遗传调控网络,为大豆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了解析不同农艺性状间的内在遗传调控网络,该研究团队首先对809份大豆栽培材料进行了重测序(平均深度约为8.3×),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这些材料的群体结构。进而,对这809份材料的84...
该文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昌平区浅层地下水的超标因子进行筛选,结合水文地球化学理论探讨各因子超标原因,分析浅层地下水水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BP神经网络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级。从综合评级结果来看,12眼监测井中1眼为Ⅴ类水质,5眼为Ⅳ类水质,6眼为Ⅲ类水质。单因子筛选结果表明,总硬度、总溶解性固体、氮素、氟化物等为该区最主要的超标因子。经分析可知,山前平原地带浅层地下水中氟化物为原生污染,氮素污染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