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理学 >>> 自然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地图学 地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理学 新进展相关记录22条 . 查询时间(0.617 秒)
森林生态系统蓄水能力是指森林冠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能够截留和储存的水量,占陆地水循环的25%以上。然而,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蓄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尚未在全球尺度得到清晰刻画。
青藏高原草地覆盖了全高原面积的一半以上。精确定量草地生长、水分消耗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的贡献,有助于精确回答高原生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量级,为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维持和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的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厌氧硫酸盐还原作用在水体有机物代谢、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和致黑物质产生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表明水柱中厌氧硫酸盐还原主要发生在海洋缺氧区和自然分层的深水湖泊中。而对于浅水湖泊而言,通常认为难以发生持续的厌氧硫酸盐还原作用。
陆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是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驱动力,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沉降通量及利用过程,对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截存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有重要意义。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氮循环的重要过程,其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对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研究团队基于280个站点的观测数据,通过地统计方法刻画了中国无机氮湿沉降的空间格局,并分析了人类活动氮排放源及降水对无机氮湿沉降格局的影响。
随着科学研究进入一个数据丰富的新纪元,模型研究越来越成为趋势和热点。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活史的起始阶段,决定着幼苗出土和植物的后续生长,模拟和预测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Garcia-Huidobro等在1982年提出积温模型(Thermal time model),用来预测植物在野外不同温度下的萌发出土和比较不同物种的积温特点,应用广泛。积温模型认为种子发芽速率随温度增加而增...
青海盐湖所赖忠平研究员和合作者对渤海南部钻孔沉积物进行了光释光和14C年代学研究,探讨了中国东部海平面变化的年代学框架。成果已在国际主流SCI刊物Boreas(IF=1.91,三区)上发表(Yi, L.*, Lai, Z.P.*, Yu, H.J., Xu, X.Y., Su, Q., Yao, J., Wang, X.L., Shi, X.F., 2013. Chronologies of se...
青海盐湖所赖忠平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利用已报道的湖岸堤年代、30米分辨率的DEM、Google-Earth和ArcGIS地理信息软件,研究了青藏高原上湖泊全新世(1.2万年以来)的波动历史。 研究成果已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IF=2.34,二区刊物)上在线发表(Liu X.J., Lai Z.P., Zeng F.M., Madsen D....
城市化是20世纪到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之一,显著地影响了包括碳循环在内的全球地化循环。然而在迄今为止的区域和全球尺度的环境变化和碳平衡研究中,城市化过程产生的效应很少被考虑到。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生态学家少有人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也因为城市化的空间复杂性和过程动态性使一些经验性的传统生态学方法很难发挥作用。针对这些局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百人计划”如选者张弛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滚石的冲击与回弹特性研究”支持下,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何思明研究员及团队系统开展了崩塌滚石灾害形成演化机理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在地震诱发岩体崩塌的断裂力学机理、滚石防护结构冲击动力响应机理、崩塌滚石灾害冲击回弹特性、崩塌滚石灾害冲击力计算、滚石坡面运动轨迹预测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研发了10余种新型耗能减震滚石防护结构。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动植物是史前人类利用的主要资源,而人类对动植物的利用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对植物资源更彻底的利用——将许多富含淀粉的植物进行驯化,让这些植物在人的掌控下进行生长。
种子异型性是指同一植株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种子类型的现象,是植物在不可预测环境下所采取的“两头下注”对策。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异型种子在形态和生态学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异型种子在储藏物质方面研究较少,在脂肪酸组成的比较方面还没有报道。
早在1960年,国外就有学者着手城市环境与犯罪防控的研究。Jane Jacobs在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指出,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和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建筑逐渐放弃传统社区街道及建筑的形态,而改以高楼大厦,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社区生活遭受严重侵蚀。人与人之间疏远感增加、人际关系隐匿性加大、冷漠感加深、治安死角增加、非正式控制减弱。Newman于1972年出版《可防卫空间——通过城市设...
近期,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育种组夏正俊博士与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有关研究者经多年的潜心研究,利用经典的图位克隆法成功破译了大豆生育期基因E2。其研究成果发表在遗传学杂志Genetics (2011, 188(2):395-407)上,为该研究团队克隆出的大豆生育期及生长习性等相关基因家族(E4、E3、FT与Dt1)中又添了一名重要新成员。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沙漠化对沙地土壤呼吸及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研究有利于揭示沙漠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可以使人们从新的角度揭示区域沙漠化发生机制;对于了解土壤生物学特性、掌握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源与碳库的关系、了解碳失汇问题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