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313 秒)
2024年4月3日7点58分 (UTC 2024-04-02 23:58:11) 我国台湾花莲县发生了M7.4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科研人员从IRIS数据中心下载了地震数据资料,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研究团队选取信噪较高且沿方位角分布较均匀的27个远场P波波形(震中距位于30<△<90范围之内)和27个SH波波形资料进行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反演。根...
全球山地森林面积大于900万平方公里,占森林总面积的23%,多数位于地震带上,常受到地震等地质活动干扰。地震过程释放出巨大能量,地震波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不仅造成树木茎干、枝或根断裂、扭曲等物理损伤,还通过改变立地环境(如土壤结构、水文条件、营养状况、竞争强度等的变化)间接影响树木生长,导致树木出现长期生长释放或抑制的现象。然而,立地环境变化与气候波动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相互耦合难以分离,迄今为止,对于...
大气边界层通常指大气底部直接受地球表面影响的一层,是青藏高原通过动力热力作用影响高原及周边天气的桥梁。研究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对于我们认识其地面热量与水分收支状况及其对高原和周边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青藏高原地貌特征复杂,我们对高原大气边界层过程,特别是季风进退过程中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对流边界层的理解有限。
青藏高原东南缘响应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发生了显著顺时针旋转和东南向逃逸,了解其变形历史对于认识印度板块北向挤压、高原地壳缩短隆升和侧向挤出等的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021年5月22日2时04分,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我所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紧急讨论并迅速行动,制定震后应急考察观测方案并组织团队骨干于次日赶赴地震现场。
2020年11月18日,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AGU)官方发布2020年度AGU Fellow(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评选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当选。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成立于1919年,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地球科学学术组织,现有会员超过6万人。自1962年开始,AGU联盟成员委员会推选不超过成员总数千分之一的会员成为新会士(AGU Fellow),以表彰其在国际地球与...
近日,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我所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裴顺平研究员获得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创新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裴顺平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地壳和上地幔结构层析成像研究,注重成像方法研究与实际科学问题相结合。在4D成像技术,联合各向异性成像技术,衰减成像技术及其在青藏高原及周边深部结构探测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缘,是全球典型的碰撞造山带,大地震的发生影响着长达2500公里的人口密集地区。2015年4月25日在造山带中部尼泊尔地区发生的7.8级地震,造成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发生长120公里、宽80公里的断层破裂。自1984年地震学家Ni和Barazangi首次发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以来,印度大陆向喜马拉雅山底部俯冲的几何形态及其相关的地质灾害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主喜马拉雅逆冲...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原抬升与大陆碰撞实验室研究员裴顺平及其合作者以奥克拉荷马州诱发地震为例,研究了诱发地震产生的根本原因。结果显示,近年来在该区发生的多次5级以上地震,与盆地基底结构密切相关。高分辨率地震波速度和各向异性联合层析成像结果表明,盆地基底存在多条隐伏大断裂或地质边界,大地震甚至4级以上中强地震都发生在该断裂带。注水只是诱发因素,能否发生大地震,主要由地下结构构造起控制作用,...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w6.4级地震,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人员基于该所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站)宽频带地震台记录的波形数据,对该地震的震源位置进行了重新确定。研究人员首先基于远震波形拟合的方法确定震源深度。在此基础上利用藏东南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结合全球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和到时数据,计算地震的经纬度和发震时刻。结果表明,...
2017年9月22日至24日,第四届青年地学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本次论坛由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与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主办,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承办,论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的大力支持。
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21点19分 (UTC 2017-08-08 13:19:46) 在我国四川省九寨沟发生了M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从IRIS数据中心下载了地震数据资料用于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选取其中信噪比较高并且沿方位角分布比较均匀的24个远场P波波形和23个SH波波形资料进行点源模型的震源机制解反演;根据反演结果构建有限断层模型进行震源过程反演,...
2016年10月13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来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为“青藏高原大讲堂”(第20讲)作学术交流报告。青藏高原所所长姚檀栋院士主持报告会,研究所科研、管理人员、研究生参加了讲座和交流。姚檀栋院士首先对陈颙院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陈颙院士的个人简介和主要学术成就。陈颙院士作了题为“探测地下构造的主动震源技术系统及其应用”的报告。他首先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其...
2016年6月29日,应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颜茂都研究员邀请,荷兰乌德勒支大学( Utrecht University ) 专家Mark J. Dekkers 博士来青藏高原所访问交流,并作了题为“A paleolatitude from partially remagnetized strata -example of lower Eocene volcan...
2016年5月31日,应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颜茂都研究员邀请,加州理工大学 (Caltech) Joseph L. Kirschvink 教授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Nicholas Swanson-Hysell助理教授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访问交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