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玻璃与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 低维无机非金属材料 人工晶体 无机陶瓷材料 特种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无机非金属材料相关记录811条 . 查询时间(0.358 秒)
荫罩工作版半钢化玻璃研制。
凹凸棒石纳米无机凝胶     凹凸棒石  纳米  无机凝胶       2023/8/18
本成果的核心技术是凹凸棒石棒晶束解离、防二次团聚和表面功能化改性一体化工艺。在创新过程中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结合,小试与中试放大结合,定型产品与市场需求结合,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相结合,同时兼顾技术的普适性和产品在产业链中的延伸性。研究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件,获授权3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表研究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12篇。
凹凸棒石是一种具有规整孔道(0.37 nm×0.64 nm)和纳米棒晶结构(棒晶长约1-5 μm,直径约20-70 nm)的天然一维纳米材料,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甘肃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凹凸棒石资源,远景储量超过10亿吨,凹凸棒石中类质同晶取代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变价金属铁离子的存在,使得凹凸棒石矿多呈现红色,同时伴生多种其它矿物,难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严重制约了凹凸棒石产业的规模发展。“低品位凹凸...
该项目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针对石墨烯制备困难、研究面窄和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制备方法、结构调控和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首次报道了石墨烯/银聚合物复合水凝胶人工敷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和伤口修复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型的伤口修复材料,也为研制新型伤口修复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开展了石墨烯基二维材料在润滑膜中的典型应用及摩擦学机理研究,揭示了润滑剂的组成微结构-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之间...
采用内交叉指型微反应器连续合成UiO-66材料.连续微通道法强化了物料之间的混合,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晶体产物呈六面体形,粒径在100 nm以下.考察了温度、总进料流量和停留时间等条件对合成过程及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有助于晶粒的生长;随着总进料流量增大,晶体粒径减小;晶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停留时间,超过该停留时间,晶体粒径不再增大.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可以实现系列纳米级UiO-66-X材料(...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招聘2名劳动合同制工作人员
有机硅水性防水剂     有机硅  水性防水剂         2023/5/15
有机硅水性防水剂具有优良的抗老化性能,可以使用多年;它具有优异的耐化学腐蚀性,对于各种化学物质都具有很好的耐久性。此外,该材料具有优异的抗冻胀性能,可以在-30℃~+90℃的低温下保证不出现裂缝。此外,该材料还具有优异的密封性能,可以形成一层无死角的保护膜。
信息功能陶瓷材料:纳米晶陶瓷的制备、尺寸效应及其控制原理;高性能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材料及片式元器件;新一代高性能低成本多层陶瓷电容器材料及元器件;多元体系中准同型相界(MPB)组成的线性组合规律;新型压电材料与器件;高性能电子陶瓷基板及其元器件、流延法制备科学与技术;新型微波/毫米波介质材料;陶瓷基光子晶体与超常介质。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成果: 新一代激光照明与显示应用的透明荧光陶瓷技术。
随着超快技术的发展,超快激光脉冲激发条件下的凝聚态物质的响应,即非平衡态涌现出来的新物理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超快物质调控逐渐成为量子调控的新兴研究方向。通过非平衡态的电声耦合激发相干声子调控材料中的铁电、磁性、超导等性质以及探索新型超快信息处理方式等研究方向体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目前非平衡态下的电子-声子耦合的微观物理图像依然不清楚。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度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1-100nm)的材料,包括金属、非金属、有机、无机和生物等多种材质。纳米材料具有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因此在电、磁、光等方面具有与常规宏观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解决很多常规材料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已经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环境保护、机械工业以及日常生活着有了广泛应用。因此纳米材料的检...
《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实验》课程是一门独立设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2020年被评为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专业实践环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实验》课程是一门独立设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2020年被评为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在专业实践环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压水堆核电站压力边界设备材料长期服役于特殊水化学条件下的高温高压水环境中,服役过程中设备材料的腐蚀损伤本质上由电化学过程控制,与运行水化学密切相关。长期以来腐蚀损伤问题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的主要原因是对损伤过程认识不足,当前运行核电站仍缺乏腐蚀损伤的原位、在线监检测技术,主要通过取样线将测试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再进行相关测量,所得结果无法反映高温高压条件下真实的水化学环境及其对腐蚀损伤过程的实际影响,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