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民间文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中国民间文学相关记录631条 . 查询时间(0.773 秒)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艺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向:第一个是由旧文艺向新文艺的重大转向,第二个是由“五四”新文艺到新民主主义文艺的重大转向。毛泽东的《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篇重要文献提出“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重大命题,引起全国文艺界对文艺的民族形式、民间形式等问题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关注,并指引着文艺家到人民群众中去,学习和吸...
从19世纪末开始,清末持变革观念者就较为关注民间文艺样式。北京大学发起歌谣运动,民间文学被纳入新文学范畴,但是对于“民间”,知识分子较少直接深入民众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与研究。1919年,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发动的“到民间去”运动对这一间隙有所弥合。他们探寻利于民众接受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学样态,藉此宣传社会主义革命,民间文学所蕴含的“革命性”被激发。20世纪30年代,尤其随着抗日战...
营造是民间叙事的经典题材。在中原古代营造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南侗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营造叙事。汉族文化与侗族营造叙事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人牲奠基”“工匠反制雇主”“神仙助人营造”三类母题。经过加工改编的侗族营造叙事文本呈现与当地风俗、事件、建筑等相结合的传说化倾向,具有纪实性、解释性、警示意义,及以人作为文本中心角色的叙事特征。南侗地区的侗族营造叙事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案例。
焦龙王的原型是一位符箓派道士,传说他能为百姓御灾捍患,受到官府的加封,被纳入官方祀典,成为山西襄垣一带民间信奉的龙王。随着弘治年间襄垣水官冯氏迁至东明县龙王冯村,焦龙王传说发生了跨区域的转移,成为冯氏维系家族根祖记忆的主干。传说中的焦龙王逐渐由妖异形象转化为当地的保护神,并与秃尾巴老李形象结合,影响力和地位超过官府修建的龙湫祠。这促使焦龙王传说实现本土化,也为理解与阐释明清时期北方移民传说的本土化...
《显应桥宝卷》是一部在清末民初的吴方言地区流传极广的时事故事宝卷。其产生极有可能与“卖朝报”“说因果”这两种早于宝卷出现的民间说唱文艺有关。作为一部时事故事宝卷,《显应桥宝卷》的叙事框架虽与现实的事件发展脉络基本一致,具体的情节展开却通过“简化”与“增饰”这两种文艺化策略,呈现出更符合普通民众审美的通俗文艺作品风貌。一些不见他载的人神互动情节也是《显应桥宝卷》叙事的一大特殊之处,这应与此卷在信仰仪...
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知识人和革命者很早就意识到乡村建设的意义。在1919年兴起的“到民间去”运动中,乡村文化对于革命的作用引起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知识分子较广泛的关注,此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治”讨论中,歌谣、鼓词等所蕴含的“革命”与“激进”内涵进一步被发现,革命者和知识人希冀通过对民间文艺的改造传播新思想、启蒙农村。
日前,《宜底纳西族摩梭人民间故事译注》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中国初期出现的“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争论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可谓影响深远,但近年来的学术史反思中,甚少被提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田野作业作为科学方法统合了“采风”“采录”“整理”等。而之前对于“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回顾与考量,大多将历史语境悬空,以田野作业的理论范式反思新中国初期的民间文学基本问题与基本话语;再加上当下的学科分野,民间文学之文学与民俗学研究被置于两条通道...
过番歌是近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居民赴海外务工、移民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民间歌谣,承载了民众的过番经验。过番歌谱写、讲述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故事:一种是“港主”黄乃裳南洋拓荒、回馈乡梓的爱国事迹;另一种以番客的过番难、生存难编织成民众的苦难记忆,以此彰显“劝君莫过番”的劝世主题。在“离散的聚合”移民模式中,过番歌是民众生活的自我独白和情感宣泄,代表了民族文化落地生根的过程。这种珍贵的口头文学也成为中华文化...
毛衣女故事是天鹅处女型故事的早期形态。在流变过程中,该故事一方面嫁接或羼入两兄弟故事、牛郎织女传说、七仙女传说,和七夕文化逐步关联;另一方面也不断孳乳或变异,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各种繁复的故事情节和类型。毛衣女故事成为各民族共感、共情与共鸣的重要文化载体和精神纽带,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菲尔德女士于1893年出版、1912年再版的《中国童话》一书,系其以口述录记为方法,从汕头当地民众口头中记录下来的民间故事集;菲氏创编、串联全书的故事“射失之箭”,显示了菲尔德以不同视角交织呈现地方社会、女性内部知识的努力,亦集中体现了她对中国女性接受教育、自主择偶、救己助人的理想寄托。菲尔德以特定群体(女性)口头叙事作为采录对象,以现代的田野作业方式进行录记,构筑了《中国童话》在民间故事学术史上...
“十七年”时期,戏剧是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文章以该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活动为中心,着力从贵州少数民族戏曲剧目普查、贵州苗戏新剧种的实验、贵州国营剧团的少数民族题材剧创作热三个层面阐述如何利用民间文化传统参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利用秧歌这一民间文艺形式进行抗战宣传和民众动员。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推动延安文艺团体以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旨归,着力创作和演绎体现群众抗战生活场景的“斗争秧歌”。以《兄妹开荒》为代表,“斗争秧歌”从抗战时期群众战斗生活中塑造人物形象,运用当地群众语言进行对话,并从细节入手增强演出效果和现场感染力,促使中共政治话语与抗战宣传口号、群众...
民间所流传的故事,并不是具有固定的目的。虽然某些故事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其讲述目的却往往可以变动,以达到不同的交流目的,实现不同的故事功能。从交流诗学的视角,学者们转换故事的研究范式,从事项移至事件,不仅只看到故事的静态文本,更要看到动态的故事讲述,从而洞察到故事演变的动因。
本书是董晓萍教授的民间文艺学理论著作,主要特点是把“民间文学”这种看似简单又吸引了鈡敬文、季羡林、普罗普、巴赫金等中外大家和历代海外汉学家来此探宝的研究对象,放到本国特质文化与全球化下多元文化对话的纵横坐标上重新考察,引入跨文化学的新科学,拓展民间文艺学,在21世纪的新时期,阐释民间文艺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双特性,揭示其理论科学与经验科学二元性,也适当讨论它如何在信息时代携带传统在网络上开出鲜花。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