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民间文学 >>>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中国民间文学相关记录631条 . 查询时间(0.596 秒)
《红楼梦》的问世,造就了中国文学的观念革命,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无端心事。作者身世、小说内容是否影射现世、作品本身完成与否、续书作者、版本乃至评点人脂砚斋的身世,吸引了几代士大夫和文人争做解人。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大学和现代学术在中国的兴起,以及中国社会的跌宕起伏,《红楼梦》研究一度成了不同学术路线和方法争锋的前沿。
通过对缅甸老挝的民间故事和神话进行类型分析和原型考证,发现这些民间学中作品含有龙蛇崇拜的文化因子,具体而言,缅甸、老挝两国的龙蛇崇拜始于图腾崇拜,后结合神崇拜演变为灵物崇拜。佛教传入当地后,受佛教影响,最终形成那伽崇拜。
傻女婿故事作为中国民间流行和活跃的故事类型之一,对其近百年学术史进行回顾和评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故事学的学术轨迹。文章通过梳理,发现现有故事类型索引的类型归纳并不能完全反映傻女婿故事的实际流传,与当下学术发展的深层需求有所脱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在承继钟敬文等老一辈学人成果、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新的理论,出版诸多成果,其大体可分为心理分析、文艺学立场、社会文化取向及结构主义叙...
体裁是民间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话题,从视之为静态的文本分类规则,到视其为文本与主体之间循环运动的定位、期望、管理之系统,对其形象的塑造和阐发,自然地会衍生出对语境、歌手的关注。从吴语长歌与史诗的体裁异同辨析,到对歌手、语境的讨论,这些探索都推动着学者愈发逼近民间文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民间文学生活”。由此,歌谣研究从找寻“科学规律”转向了感受“经验生活”,从而使得民歌获得了更有张力的阐释空间。
鲁迅最早提倡搜集歌谣,还对北大歌谣运动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他用反讽和戏拟的方式创作了风格独特的“歌谣诗”,并且从功能论、阶级论和国民性的角度探讨歌谣的价值;不仅如此,鲁迅的歌谣文艺观还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同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体现。可以说鲁迅是北大歌谣运动中一个模糊而又巨大的背影,既是歌谣事业的先行者,又是独行者和旁观者,其歌谣文艺实践带有鲜明而独特的“鲁迅印记”。
白族民歌中“重词轻曲”的现象较为突出,其曲调旋律简单且曲式结构多为“二段体”,伴奏与演唱的契合度不高,这既为适应远距离交流的需求,也因旋律的繁简与音乐功效的强弱无必然关联;但其唱词内容丰富、程式繁复、修辞手段多样,尤其是用语偏嗜“古白语”。白族民众对唱词的器重与民歌形成源流有关,词语选择上的厚古薄今则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古白语中单音节词居多及以“古旧”为雅的审美心理等因素有关。
英雄史诗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主题、情节等方面的某些相似性特征,勇士故事与英雄史诗有时候难以区分,但勇士故事是有别于英雄史诗而独立存在的文类,这一点毋庸置疑。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和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阐述了勇士故事与英雄史诗的联系与区别,并在对家庭斗争型史诗这一特殊类型史诗的形成问题进行多方面考证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家庭斗争型史诗是在同样内容的勇士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点。
图像作为叙事行为的一种载体,迥异于话语叙事的顺时性空间叙事模式;而文字叙事在某种程度上虽也具有空间叙事性,但更依赖于线性发展的时间创作手段。话语或文字的图像转译反映了时间向空间的移动,而图像之所以能叙事,则表现了空间对时间的回归,即对话语或文字解读功能的实践。不过,任何图像都有其创作背景和使用语境,所以对文本语境的还原是阐释图像叙事及其创作机制的基础,而对生活语境的探查则是理解图像叙事之于其实践者...
郎樱由《玛纳斯》的翻译工作开始,进入到更广范围北方民族英雄史诗及相关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工作之中。其研究对象、问题意识与方法论,从史诗的翻译与传播到文本的美学分析与历史探源,从区域史诗比较到中华文学通史观的形成,从主题与形态的理论探讨到动态田野的文化自觉,见证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之初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范式由“民间文艺”到“中华文学”的演进。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发展的曲折脉络,显...
食人习俗作为区隔文明与野蛮的一种表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记录。人类学家的研究多从身体隐喻与仪式实践入手来呈现食人习俗的象征意义;历史学家则力图回溯不同食人习俗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具体意涵。广西中部的壮族至今在丧葬习俗中仍保留着食人传说的仪式文本与仪式实践。师公通过操演董永拒吃人肉的故事,既重塑了董永的形象,又在仪式中展现了孝道叙事的具体意涵。同时,依据富有张力的文本书写而展现的仪式实践与话语,逐...
《岁时杂记》作者吕希哲“食相门之德,既目击旧礼,又身历外官,四方风俗,皆得周知”,其著保存了许多重要的节日生活史料。“非日常”节日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高度凝现,《岁时杂记》聚焦节日生活细节,关注具体而有趣的节俗、节物及节物的精美制作流程,这些微观生活叙述视角体现了宋人的节日审美与节日生活情趣。吕希哲对节日生活的记录与书写,既有文人诗词的雅致表达,又用世俗俚言俗语、谚语、咒语、俗说、世传等民间语言来...
成都天府广场出土石犀的考古事件激活了传统厌胜巫术文化和本地的海眼传说,一则“石犀移动致灾”禁忌叙事快速成型,并演绎为一场网络民间文学表演。守禁表演、伪操演与公共话语表达构成了该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多元场域。该案例说明,官方机构化身网络中的ID号,若遵循了民间文学体裁叙事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的法则和伦理。
北京大学古籍馆藏《真经宝卷》递钞本,讲述了唐僧师徒五众历时六年途经番邦十八国,到灵山拜佛求经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该故事不仅上承《大唐西域记》《取经诗话》之遗绪,下启世本《西游记》之规模,还比已知的各类平话系统《西游记》更为完整、丰富,其主体部分应该是取材自明代前期曾经流行的一种取经故事。《真经宝卷》保留了该故事体系的概貌,填补了取经故事演化过程佚失的一环,为研究取经故事的改编与写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民间文学文献整理恰逢其时。那么,应当如何把握民间文学精神特质?未来应如何丰富和深化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围绕相关问题,扬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定勇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采访。
吴鹏毅,男,1979年生,广西柳州三江人。2008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副高(副研究馆员)职称。现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专任教师,学院办公室主任,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负责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秘书长、广西侗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