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化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大气化学相关记录1885条 . 查询时间(0.949 秒)
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三种温室气体。基于湍流理论的涡动相关法是测量地气间温室气体交换通量的理想方法,该方法对生态系统干扰小,并可获得长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然而,目前现有的基于涡动相关法的观测设备只能有效测量上述三种气体中的一种或至多两种气体的通量。王凯、王东(博士生)和郑循华所在的碳氮循环团队采用一台闭路量子级联激光(QCL)气体分析仪和相关设备配件...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下,辛金元研究组构建了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化学耦合观测系统,实现了边界层气象要素与大气化学成分高时间分辨率同步探测。研究发现,在夏季强大气氧化能力下,边界层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过程的协同作用导致北京地区出现严重霾污染。夏季强的南风(风速超过20-30 km h-1)污染物输送是北京霾污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PM2.5浓度可在短时间内增加到75μgm-3。白天O3浓度逐渐从67μ...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牛振川研究员及合作者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Δ14CO2观测,追踪了我国本底站冬夏季典型日变化中来自化石排放和生物排放的CO2对大气总CO2的贡献水平。并揭示了影响化石源CO2和生物源CO2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尽管在本底地区,化石源CO2一日之内仍有较大的变化,可达几十个ppm。冬季化石源CO2普遍高于夏季,可观测到早晚交通引起的浓度小高峰。化石源CO2的日变化...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周卫健院士带领的团队以西安市长期(2011–2016年)大气Δ14CO2观测为主,进而将观测扩展到全国15个主要城市,通过14C示踪准确定量了我国主要城市大气CO2ff的浓度水平,分析了其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并结合稳定碳同位素(13C)和WRF-Chem大气模式研究了盆地城市CO2ff的来源和传输。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冬季1月份大气CO2ff浓度普遍高于夏季7月...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李国辉研究员带领的模拟团队,基于观测数据并利用区域气象化学耦合模式(WRF-Chem)针对华北平原冬季典型重污染过程展开分析,定量论证了气溶胶-辐射和气溶胶-光解的相互作用对华北平原冬季雾霾贡献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气溶胶-光解相互作用可以降低22.6%和18.6%的日间NO2光解速率以及O3浓度,大气氧化性下降,导致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平均下降3....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一项环境学研究称,三叠纪末火山喷发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CO2),可能与21世纪人为造成的CO2排放量预估值相当。如此大量的CO2可能促使了三叠纪末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肖航科研团队在宁波市沿海地区开展了元素汞的观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陆气团的交替变化是导致元素汞浓度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大陆性气团可明显提高元素汞的污染水平。在污染过程中元素汞与SO2和PM2.5具有同步变化趋势,煤炭燃烧、工业排放等人为来源是造成元素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来源于江西、安徽和湖北地区的远距离输送对长三角元素汞污染具有显著影响。基于元素汞的气团传输来源分析揭示了元...
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性天气事件和气候灾害频发,给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人类活动排放大量CO2是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卫星观测发现大气CO2浓度分布存在非均匀动态分布,在时间上有年际和季节性的差异,在空间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以往研究CO2浓度和地表温度的关系多局限于全球平均的CO2浓度和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缺乏非均匀动态分布CO2浓度和地表温度的关系的认识。
最近,北极地区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这可能是该地区有史以来出现的最大的空洞,与每年在南极形成的臭氧层空洞面积相当。据《自然》报道,目前,北极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覆盖面积约为格陵兰岛的3倍)的臭氧水平创下了历史新低,这个有可能在未来几周内破裂的臭氧层空洞不会威胁人类健康,但作为一种非凡的大气现象,它将被载入史册。
2020年3月25日下午,我所召开学科方向国际评估自评估材料修改审议视频会议。所学术委员会和学科评估领导小组对学科评估自评估材料进行了审议。吴国雄院士、穆穆院士、石广玉院士、张人禾院士、戴永久院士、周天军副所长(主持工作)、陈洪滨书记、陆日宇副所长、姜大膀副所长等相关人员四十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近日,安光所张为俊研究团队在大气OH自由基总反应性测量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时间分辨激光闪光法拉第旋转光谱仪:一种用于OH自由基总反应性测量和自由基动力学研究的新工具》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Analytical Chemistry上。OH自由基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氧化剂,其快速循环反应决定着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生成和去除。揭示OH自由基转化机制是大气氧化性和污染成因研究的核心挑战,其中OH自由...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加速器质谱中心侯小琳研究员团队利用高灵敏的加速器质谱测量技术,分析了西安市2017-2018年度每天分辨率的大气气溶胶样品,获得了我国第一条大气气溶胶碘-129时间变化曲线。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研究团队在大气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光化学污染机制认识方面取得进展。大气中PAN是过氧乙酰基(PA)和二氧化氮(NO2)结合的产物,是光化学污染的指示物。PAN在较高温度环境下分解产生NO2,在人为污染很少的地区,PAN是氮氧化物(NOx)重要来源。尽管近地层PAN浓度远低于臭氧(O3),但PAN的植物毒性远大于O3。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进生研究团队在大气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光化学污染机制认识方面取得进展。研究结果以“Characteristics of peroxyacetyl nitrate (PAN) in a coastal city of southeastern China: photochemical mechanism and pollution process”为题目发表在环境...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大气污染控制化学研究组(陈进生研究团队)在大气污染成因与气溶胶酸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大气细颗粒物(PM2.5)在准静止锋天气形势下易出现二次转化,PM2.5中的液态水含量和酸度是二次无机组分(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以“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 pollution induced by the quasi-statio...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