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 发酵工程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发酵工程相关记录945条 . 查询时间(0.717 秒)
2024年3月2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陶勇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A citric acid cycle-deficient Escherichia coli as an efficient chassis for aerobic fermentations”的研究论文,增强了对TCA循环在大肠杆菌代谢中作用的理解,表明不完整 TCA 循环大肠杆菌底盘在...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科研成果近五年获得的代表性科技奖励(2018年—2022年)。
董晋军,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从事氨基酸,有机酸发酵和酶工程的研究,近年来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40余篇,SC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6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获“金山英才”现代农业领军人才项目资助。
宗红,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长期从事发酵工程,工业微生物、食品生物技术的研究,主要承担《食品发酵技术》、《基础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讲授工作。近年来共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0篇,申请发明专利39项,授权发明专利14项;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1项(2013,3/9)。
吴丹,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硕士生生导师,副教授。在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和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酶工程、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方面的研究,擅长各种微生物分子改造、蛋白质(酶)分子改造相关技术,在工业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2015-2016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Vanderbilt University医学院从事基因编辑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
张梁,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活性物质生物制造、环境生物修复、发酵过程工程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7项、江苏省工业前瞻性项目、陆军预研等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其中已获授权37项;申请国际专利8项,其中已获美国、欧洲等专利授权4...
许正宏,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传统酿造食品和现代发酵工程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着重以现代分子生态学技术解析复杂微生物酿造体系的结构、功能,并实现理性调控与产业应用。受聘为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受聘为中国微生物学会酿造分会理事、分子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调味品协会感官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Food Micr...
以生物质为原料合成基础化学品、材料、燃料等,服务于物质生产的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具有原料可再生、生产过程清洁高效等特点。但木质纤维素的高度复杂性使其存在水解难度大、利用成本高等问题。整合生物炼制技术体系(CBP)将产酶、生物质酶解和产品发酵由一个微生物完成,能够显著简化生物炼制过程,从而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L-苹果酸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有机酸,广泛用于食品、饮料、饲料、医药保健、化工、材料等行业;用于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可显著降低甲烷排放和增强料肉比;其工业市场容量超过100万吨/年,市场前景广阔。而生物质为碳中性原料,具有廉价可再生等特点,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构建以秸秆为原料,直接一步发酵合成大宗化学品的整合生物炼制技术,将有效地降低目标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将来绿色生物制造提供新路径。
酵母在发酵时需要黑暗的环境,暴露在光线下会阻碍甚至破坏这一过程。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设计出在光照下更“快乐”的光动力酵母菌株,生长速度就比在黑暗中快2%。相关研究成果2024年1月12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保障日常蛋白供给关乎国计民生。我国传统农牧业来源的蛋白供给处于供不足需的局面,并导致巨大贸易缺口。因此,亟需一种新的供给模式以保证蛋白大规模供应,同时保障其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由威尼斯镰刀菌发酵生产的菌丝体蛋白具有安全性好、营养丰富、可持续大规模生产等优势,是一种有望打破依靠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获取热量和蛋白格局的新蛋白,然而,天然菌株生产菌丝体蛋白时的低碳源转化率、低合成速率和低蛋白含量...
漆酶又名蓝色多铜氧化酶,能催化单酚、多酚、苯胺、多环芳香烃甚至无机物等超过200种化合物,因而有广泛应用。因此对高活力、低成本的漆酶菌种及其制剂制备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细菌漆酶的氧化还原电势低,真菌漆酶的异源表达水平低,国内外关于漆酶分子改造和规模化高效制备方面的研究仍在攻关阶段,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保障日常蛋白供给关乎国计民生。我国传统农牧业来源的蛋白供给处于供不足需的局面,并导致巨大贸易缺口。因此,亟需一种新的供给模式以保证蛋白大规模供应,同时保障其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由威尼斯镰刀菌发酵生产的菌丝体蛋白具有安全性好、营养丰富、可持续大规模生产等优势,是一种有望打破依靠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获取热量和蛋白格局的新蛋白。然而,天然菌株生产菌丝体蛋白时的低碳源转化率、低合成速率和低蛋白含量...
2024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1823组)周雍进研究员团队在黄酮类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以酿酒酵母为宿主,通过强化和平衡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提高限速步骤异戊烯基化的转换效率,实现黄腐醇(又名黄腐酚)异源生物合成。
2024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团队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 receptors FFAR2/3"的研究论文。该项工作在短链脂肪酸激活人源短链脂肪酸受体FFAR2和FFAR3的结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