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化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化学相关记录199条 . 查询时间(4.717 秒)
大气气溶胶不仅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还可通过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我国自2013年实施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东部地区PM2.5质量浓度下降显著(约30-50%)。但是,冬季持续重污染事件仍频繁发生。在冬季重污染情况下,大气气溶胶会造成地面太阳辐射资源减少20-30%,其量级甚至与云削弱作用相当。目前已对减排措施引起大气颗粒物下降有较好的认知,但是,冬季重污染过程中复杂的化学反...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重庆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发表在《地学前缘》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揭示,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拥有全球最洁净的环境条件。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王启元副研究员等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单位在香河大气观测站利用一系列高精度观测手段研究了华北平原黑碳气溶胶的来源、理化性质及辐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液态化石燃料和固体燃料燃烧排放对黑碳的贡献分别为69%和31%。该结果是基于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源排放实验获取的吸收Angstrom指数得来。空气质量模型WRF-Chem表明,虽然整个采样期间黑碳主要来自香河本地,但是高浓度的黑碳主要来...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洪冰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学者,利用越西泥炭高分辨率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分析,对末次冰期以来横断山脉地区的降尘来源及其动态通量进行了深入研究。稀土元素配比的端元分析显示,越西泥炭的降尘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黄土高原以及邻近的青藏高原(图1),其贡献比例分别为45%、22% 和33%,...
水汽作为颗粒物湿增长的重要媒介,其含量的升高会加速NOx、SO2等一次污染物的液相氧化反应,促进新粒子的生成,导致雾霾事件进一步恶化。但是,人类在燃烧天然气、石油、煤等化石燃料时也会向大气输送水汽 (即化石燃烧源水汽)。目前,在大气化学领域,对于化石燃烧源水汽在大气颗粒物液相氧化中的贡献仍无法定量。鉴于此,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南京大学/路易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可以通过对大气水汽氢氧同位素长...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所计算物理与量子材料研究部极端环境量子物质中心团队在高压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利用金刚石对顶砧高压实验技术,结合原位拉曼光谱实验技术、原位X射线衍射实验技术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一种新型氢水合物的形成过程以及结构性质,研究成果以“Novel Hydrogen Clathrate Hydrate”为题发表在物理学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
近日,国际环境类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了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寒环境质量与安全团队/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潮流研究员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和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等单位合作的题为“Carbonaceous Matter in the Atmosphere...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张为俊研究员课题组在过氧自由基(RO2)的同分异构体检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论文“Identifying isomers of peroxy radicals in the gas phase: 1-C3H7O2 vs2-C3H7O2”在线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版的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 上。RO2是大气氧化反应中重...
二次有机碳气溶胶(SOA)的化学反应机制是大气化学研究的前沿和难点。目前大气化学模式通常明显低估SOA浓度,除了与其前体物排放源的不确定性有关,其化学机制认识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在中国东部霾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前体物和化学途径对SOA的影响机制及相对贡献仍不清楚。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李向楠研究员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刘福来教授团队在作物响应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干旱胁迫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近日受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IF=8.356)发表了题为“ABA-mediated modulation of elevated CO2 on stomatal response to drought”的研究综述(2020, 5...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顶附近13-18km附近存在一个气溶胶层,称为亚洲对流层顶气溶胶层(ATAL,Asian Tropopause Aerosol Layer)。该层中气溶胶具有化学成分和形成机理复杂、粒径分布不确定性大、对气候影响深远等特点,科学界目前对其研究尚不够。对其模拟开发能力还在初步阶段,很多现存气候模式尚未能精准模拟对流层顶气溶胶层中气溶胶的化学组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李建军博士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和大学,通过搭建“燃烧舱+流体反应器”系统模拟了水稻、玉米和小麦等主要作物秸秆的燃烧、排放和传输过程,并同步收集燃烧排放的新鲜粒子和模拟老化2天后的老化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的结果显示有机物是这些颗粒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占比超过75%。其中脱水糖苷和脂肪酸类有机物相对比较稳定,正构烷烃、多环芳烃和脂肪醇类有机物容易被进一步氧化,而邻苯二甲酸、硝...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14日发表一项行星科学最新发现,英国科学家团队首次于金星大气中探测到了磷化氢气体。这一发现表明,金星上可能存在未知的光化学或地球化学过程。在地球上,磷化氢被认为是由厌氧生物产生的气体。金星的地表条件对生命很不友好,但上层云盖(地表上方约53—62千米处)的环境较为温和。不过,云层的组成偏强酸性,磷化氢在这种条件下会迅速分解。
关心空气质量的你,是否经常查看天气预报中的PM2.5指数,从而决定当天戴不戴口罩?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指数的参考价值还很有限。
五氧化二氮(N2O5)是对流层大气化学过程的关键物种之一,其在颗粒物表面的非均相水解反应是硝酸盐生成的重要途径。N2O5主要来自NO2和NO3自由基的化学反应,由于日间NO3的光解反应较快且NO3能够被NO快速消耗,使得日间N2O5的生成受阻,加之N2O5具有极强的光不稳定特性,致使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N2O5化学反应在日间不重要,N2O5非均相水解反应也仅仅在夜间对硝酸盐的生成产生重要贡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