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光信息技术 光学仪器及技术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光学工程 金属相关记录241条 . 查询时间(0.224 秒)
2024年4月2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傅强研究员团队在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动态分散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含水氧化性气氛可以诱导担载Cu纳米颗粒在室温下的自发氧化分散。
加工硬化是金属结构材料拉伸塑性的基础。加工硬化的前提是拉伸变形在晶粒内部形成、增殖并储存的位错,位错之间以及位错与界面、析出相等的交互作用引起加工硬化。当晶粒细化至纳米尺度时,晶粒内部较难产生并储存位错,降低了加工硬化能力,引起了低塑性瓶颈。在高强度纳米结构金属中,如何形成并储存位错是实现加工硬化的难点。
加工硬化是金属结构材料拉伸塑性的基础,其前提是拉伸变形时在晶粒内部形成、增殖并储存的位错,位错之间以及位错与界面和析出相等的交互作用引起加工硬化。当晶粒细化至纳米尺度时,晶粒内部则很难产生并储存位错,降低了加工硬化能力,引起低塑性瓶颈。在高强度纳米结构金属中,如何形成并储存位错是实现其加工硬化的难题,更是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周蒙课题组与清华大学教授王泉明团队合作,在溶液中实现了金属团簇>99%量子产率的近红外发光,并揭示了其三重态发光机制,解决了这一方向的难题。2024年1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Near-unity NIR phosphorescent quantum yield from a room-temperature solvated metal nanocluster为题,发表在《科...
一种数字成像管棒材缺陷无损探伤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字 成像管棒材缺陷无损探伤检测系统包括系统由待检工件台(1),上料传送 台(2),对接机构(3),高速检测台(4),分离机构(5),下料传送台(6), 分选机构(7),合格工件仓(8),不合格品仓(9),水循环系统(10),无 损检测仪器系统(11)和电气控制系统(12)。本发明的优点是:检测记录 能直观地显示出缺陷的大小和位置及其严重程...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基于激光击穿光谱技术的水体重金属自动在线监测装置
本发明涉及视镜结构,具体为一种密封安全可靠、可实现高温高压(最高350 ℃/20MPa)液体环境下原位光学观测的视镜结构及其应用,解决了高温高压环 境下的密封和可视(观测)问题。该视镜结构装配在一台高压釜上,由压帽、蝶形 垫圈、平垫圈、镜片、O型圈、镜筒、镜座、石墨垫圈、压环和压盖等组成。压 帽、垫圈、镜片等零部件装配好后,通过镜座伸到高压釜内部,然后将压盖旋到 镜座上直到压紧压环和垫圈为止。为保...
共晶高熵合金引入多级共格纳米析出相,结合了析出强化和层状结构强化的优点,从而为优化高熵合金的综合性能提供了颇有前景的设计策略。然而,多组分或者多相合金的错综复杂性质,为研究这些纳米相的形成和演变机制带来了挑战,尤其是纳米相如何在不同结构的基体中形成和演化。
共晶高熵合金中引入多级共格纳米析出相结合了析出强化和层状结构强化的优点,从而为优化高熵合金的综合性能提供了有前景的设计策略。然而,多组分或者多相合金的错综复杂性质为了解这些纳米相的形成和演变机制带来了挑战,尤其是纳米相如何在不同结构的基体中形成和演化的。 
本实用新型涉及视镜结构,具体为一种密封安全可靠、可实现高温高压(最 高350℃/20MPa)液体环境下原位光学观测的视镜结构,解决了高温高压环境 下的密封和可视(观测)问题。该视镜结构装配在一台高压釜上,由压帽、蝶形垫 圈、平垫圈、镜片、O型圈、镜筒、镜座、石墨垫圈、压环和压盖等组成。压帽、 垫圈、镜片等零部件装配好后,通过镜座伸到高压釜内部,然后将压盖旋到镜座 上直到压紧压环和垫圈为止。为保证该...
2023年11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德会、副研究员于良团队,在二维过渡金属氢化物的可控制备及电催化应用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利用表面配体限域效应,打破了环境条件下形成过渡金属氢化铑(RhH)的热力学限制,开发出新型的、可在环境条件下稳定存在的二维RhH纳米片。该材料在电催化析氢反应中显示出优于商业Pt/C的催化活性。
长余辉(LPL)材料因独特的光物理性质,在信息加密防伪、传感和生物成像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纯有机室温磷光是实现长余辉最有前途的策略之一,但因系间窜越速率小,通常导致发光效率低。金属配合物中重原子的引入,可以增加系间窜越速率,提高发光量子产率,但会缩短磷光寿命。因此,利用金属配合物来实现长余辉发光颇具挑战性。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手持式固体废弃物重金属探测探头
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柔性可穿戴设备集成化发展,从周围环境中收集能量,为低功耗的可穿戴电子产品供能这一研究备受关注。湖泊和海面的自然蒸发、植物蒸腾和呼吸作用以及湿气在大气环境中无处不在。近年来,科研人员剖析了从环境湿气中收集电能的纳米材料(如碳纳米材料、生物质纳米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等),为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持续能源。
亚纳米尺度下原子级分散的金属活性中心通常具有较强的C-H键活化能力,但由于其具有高表面能和热力学不稳定性,在烷烃脱氢等高温催化反应中较易烧结形成较大的纳米颗粒,从而降低催化性能。因此开发热稳定性高的烷烃脱氢催化材料是烷烃脱氢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最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洪阳研究员、刁江勇副研究员、特别研究助理王琳琳博士与王晓辉研究员、北京大学马丁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王宁教授...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