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航空器结构与设计 航天器结构与设计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飞行器仪表、设备 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 航空、航天材料 飞行器制造技术 飞行器实验技术 飞行器发射、飞行技术 航天地面设施、技术保障 航空、航空系统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控制技术相关记录41条 . 查询时间(0.378 秒)
控制是航天器在空间环境下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关键技术.首先梳理了中国空间控制技术过去5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总结划分为航天器姿态控制、姿态轨道控制、“感知−决策−执行”(Perception-decision-action,PDA)自主控制三个方面,并在综述了各方面主要进展的基础上,围绕超大结构航天器姿态轨道控制、轨道空间博弈控制、网络化航天器集群控制、地外探测智能无人系统控制...
当前,轨道空间日益拥挤、太空竞争不断加剧,对航天器执行既定任务时的轨道威胁自主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技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调研分析了轨道威胁感知、自主决策规划、规避机动动作执行、自主控制系统架构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威胁规避智能自主控制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并分析指出发展“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控制是破解瓶颈难题的有效手段,最后从一体化控...
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新技术的追求,以实现飞机性能的革命性提升。变形机翼技术因其在飞机自适应外界飞行环境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常规机翼相比,变形机翼特指机翼形状上自主、连续、不规则的变化,因此能够自适应地调节飞机的飞行状态。连续变弯度后缘是变形机翼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够显著提高飞机气动性能,降低飞机雷达散射截面(RCS)和气动噪声,并抑制飞行颤振。波音和空客已经...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的前身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于1975年创办的内部刊物《国外空间控制技术》,先后更名为《控制工程》和《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并且于2008年2月26日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5664/V。每月25日出版。
成果针对基于无人机对复杂空域无线电信号侦测技术和系统进行了研究,从硬件设计集成、信号捕获算法、场景化平台搭建、无人机长航时置空等四个方向进行了创新。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最新试验结果分析,天琴一号卫星已经成功完成无拖曳控制飞行验证。据悉,从飞行数据来看,在加速度模式下,实施无拖曳控制后“天琴一号”卫星外部干扰力对加速度的影响,降到了重力加速度的四亿分之一以下,优于欧空局“GOCE”卫星的三亿分之一,比打哈欠给人带来的加速度还要小得多;在位移模式下,实施无拖曳控制后,外部干扰力对卫星与内部惯性基准之间相对距离的影响,控制在30纳米以内...
我国著名航天动力学与控制技术专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原黑龙江省政协第八届常委、海淀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北京市第十届常委、民盟海淀区第三届主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世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9月14日6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徐世杰同志1951年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1969年参加工作,1976年本科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机械系,1983...
近日,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中船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以下简称“七一六所”)、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瑞电子”)联合共建的“电力电子与飞行控制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在南航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副校长许希武,七一六所副所长万勤、徐大林,杰瑞电子副总经理项俊平参加了本次仪式。揭牌仪式由学校科研院副院长、国防科研处处长毛军逵主持。
2015年9月17日下午,在中德飞行器动力学与自主控制研讨会期间,来自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 Holzapfel教授、Dambeck教授、Spiess博士,慕尼黑国防军大学Schulte教授等,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唐胜景教授、林德福教授、赵良玉副教授等以及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校友、北京中航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刚印等在北京理工大学主楼345会议室就中德双方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技术领域的深入合作交流有关事...
无人直升机自动起降是飞行控制过程中的重难点,针对某型无人直升机自动起降阶段出现的特殊问题,考虑质量不确定性以及地效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高度的高度控制和基于升降速率的高度控制两种控制方案,通过Matlab仿真和综合仿真对比,说明基于升降速率的高度控制方案能够较好地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满足了不同环境下飞行控制性能要求,并提高了控制精度,更适合样例无人直升机起降段的高度控制
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2013年11月11日在北京揭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五院502所一项发明专利“一种非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双轴帆板控制方法”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这是2013年航天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专利项目。
基于涡轮叶尖间隙的变化机理,设计了一种冷气自动调节机构,该机构无需其他外界动力,可根据工况的变化而自动调节冷气限流嘴的节流面积,控制涡轮外环冷气量,以控制涡轮外环的直径,从而有效控制涡轮叶尖间隙的变化趋势,维持涡轮叶尖间隙在合理范围.对3个不同工况涡轮采用与未采用涡轮叶尖间隙控制机构分别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涡轮叶尖间隙控制机构的涡轮叶尖间隙随工况变化的变化率为6.5%,未采用涡轮叶尖间隙控制...
针对重复使用运载器(reusable launch vehicle,RLV)在末端区域能量管理(terminal area energy management, TAEM)段中存在的多约束问题,提出了一种TAEM 段约束控制策略。通过俯仰角速率控制TAEM 内回路,提高了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设计了迎角和过载约束控制回路,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约束的思想,实时进行约束控制回路 的切换,保证了飞行的安全...
为开展非对称涡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在战术导弹气动设计领域应用研究,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N-S方程,数值模拟了导弹和微型扰流块的超音速耦合流场。结果表明:体积微小的扰流块能使导弹产生非常可观的侧向力,同时,对导弹其它气动特性影响很小。这为利用 “开-关控制”的微型扰流装置对导弹进行飞行姿态控制,提高侧向机动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A轴单元作为五轴数控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其控制精度直接影响整体叶盘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针对摩擦、齿隙、参数摄动和测量噪声等非线性干扰对A轴伺服系统控制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C)和滑模控制(SMC)相结合的鲁棒控制算法(LQSMC)。该方法以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及LQC为基础,通过引入基于卡尔曼滤波器和控制输入的状态估计,对系统状态空间模型进行改进并定义新的滑模面方程,使得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