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藻类相关记录353条 . 查询时间(0.134 秒)
2021年12月21日,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所省藻类产业技术体系中增殖岗研发的“海带藻礁增殖技术”阶段性成果通过现场验收。2021年年,项目研发了抗沉降形子母礁,并建立了配套的藻礁采苗及礁体布放技术。经专家现场查验,藻礁上增殖海带藻体平均长度64.8 cm,每块子礁平均附苗29株左右。截止目前,该项目技术已增殖海带6.2万株,增殖面积100余亩。该项目技术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2021年12月3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邓云飞研究员、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张力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翻译的《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奥陶纪时期,全球多个地区广泛沉积硅质岩,其中包括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东部。尽管奥陶纪深海燧石的微观古生物学有相对较好的记录,但奥陶纪浅海燧石的微体化石组合却知之甚少。
2022年10月21号,山东省现代农业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任务规划书论证会暨“十四五”体系工作启动会在青岛召开,体系各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广策、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福利三位专家出席。项目汇报了省藻类体系“十四五”规划,与会者就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考核指标及年度计划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蔡庆华研究员团队基于三峡水库香溪河生态系统实验站在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近9年日观测数据,利用经验动态模型(Empirical dynamics modeling)系统研究了三峡水库水位波动与香溪河库湾藻类水华动态关系,探索水库藻类水华控制新方法。
人类活动对全球河流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在多个尺度上影响环境因素,包括影响底栖功能(代谢)或藻类结构(群落结构)的近端因素(例如河面接收的光照和营养元素)和远端因素(例如流域内的河岸带植被覆盖和森林面积),但环境变量如何影响河流底栖代谢及影响程度尚不确定。另外,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底栖藻类的功能和结构通常被分别研究,因此功能及多种结构参数之间的关联一直统一的认知。
削减飞机排放的二氧化碳较有希望的技术是利用微细藻类藻类可以利用二氧化碳生成油,以此作为燃料就能相应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于2017年度启动了“生物喷气燃料生产技术开发项目”,计划2030年实用化。一种名为“葡萄藻”的微藻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与目前的喷气燃料成分接近的油脂。日本企业在国内外开设了大规模的试验工厂,正在开发从培养到提取的综合制造技术...
2021年8月3日,在2021年国际应用藻类学会第七届学术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永定研究员荣获杰出应用藻类学家终身成就奖(Distinguished Applied Phycologist Award)。成为目前获得该奖项唯一的中国人。国际应用藻类学会前主席Roberto De Philippis教授在典礼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刘永定研究员对中国乃至世界应用藻类领域发展所起到的引领作用。刘永...
2021年7月1日,《环境微生物》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超岷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成果表明,深海冷泉拟杆菌可通过降解藻类多糖促进深海营养和碳循环。该成果为进一步了解深海微生物介导的物质能量代谢和碳元素生物地球循环研究提供了研究范例。
在中国亚热带至热带水库中,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和鲢鱼(H. molitrix)被广泛养殖。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谢平研究员团队在千岛湖鲢鳙鱼捕食对浮游动物牧食藻类的影响机制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首次使用3D打印机和一种新颖的生物打印技术,将藻类打印成具有韧性和弹性的光合材料,这种材料有望广泛应用于能源、医疗和时尚领域。相关研究发表于《高级功能材料》杂志。
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徐东等研究发明的“一种大型海洋藻类长期酸化适应性研究的系统及研究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811472405X。本发明属于藻类生理生态学领域,包括养殖车间和车间长流水系统,车间选址距离自然海区1km以内,车间房顶为半透明玻璃钢瓦;所述车间长流水系统由蓄水池、二氧化碳加富池和藻类养殖池组成;蓄水池中的水引自自然海区,蓄水池、二氧化碳加富池和藻...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系统开展了马尾藻和浒苔这两种藻类在单独(mono-culture mode)与共生(co-culture mode)环境下,对不同氮源(NO3–和NH4+)的吸收和利用机制方面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overgrowth of epiphytic Ulva prolifera during seedling cultiv...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