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军事学 管理学 旅游学 文化学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藻类相关记录353条 . 查询时间(0.136 秒)
美国研究人员在一藻类中发现了能将氮气转化为细胞生长可利用氮的细胞器。这种被称为硝化原生质体(nitroplast)的结构的发现,有助加大基因工程植物转化氮或固氮力度,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其对肥料的需求。相关研究成果4月11日发表于《科学》。
2024年3月19日,国际期刊The ISME Journal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利用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在海洋硅藻信号感知和传导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海洋硅藻SLC24A在种群密度信号感知和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为工业生产中实现微藻的高密度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硅藻藻华暴发时种群动态变化及藻华命运决定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生物群是显生宙最早的磷酸盐化特异埋藏微体化石库。其以产出大量磷酸盐化软躯体动物及其胚胎化石而闻名于世,为重建寒武纪大爆发初期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关键埋藏窗口。然而,前人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软躯体动物和动物胚胎化石,而忽视了非动物化石的研究。
2024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咸晓峰,在研究员张华侨和瑞典隆德大学教授Mats E. Eriksson的共同指导下,对古球蛋状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古球蛋状化石的新的分类方案。研究认为古球蛋状化石更可能是寒武纪早期的藻类,而不是动物胚胎或休眠卵。
2023年12月20日,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旗下国际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盐田藻类碳沉积相关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嗜盐藻类与嗜盐菌协同促进高盐生态环境中碳酸盐的沉积现象,揭示了其背后的碳汇生物学过程和机制,为发展近海盐田、内陆盐湖等水生环境中的碳汇提供了新的理论认知。
甲藻是一组单细胞光合生物,它们使用一只眼睛和一对鞭毛来检测光线并朝它移动。这些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代表之一 - 从热带到极地水域。许多物种能够通过水的运动产生生物发光。感觉到它后,整群甲藻照亮了海浪,或者留在了驶入大海的船后面。这种反应与细胞对机械压力的反应有关,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组科学家决定利用甲藻的这一特性来制造新的“天然”生物传感器。原型包括被包裹在透明柔性外壳中的活细胞,当感觉...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基于荧光法的水体藻类光合作用活性原位检测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藻类生物质废弃物中磷素资源化提取回收的方法,利用超声/水热集成技术实现藻类生物质废弃物的快速降解和磷素的高效释放,磷释放率大于98%,利用载镁水热炭吸附技术实现液相中磷素的高选择性提取回收,磷素吸附效率大于97%。本发明提供的藻类生物质废弃物中磷素资源化提取回收的方法可高效提取回收藻类生物质废弃物中的磷素,磷素回收率大于95%。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一种基于藻类叶绿素荧光的水体综合毒性快速检测方法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利:一种藻类浓度原位荧光检测装置
圆盘状和管状化石是元古宙常见的化石类型。由于其形态较为简单,圆盘状化石的亲缘关系和个体发育多处于未知状态。此前的研究显示,一些埃迪卡拉纪具代表性的圆盘状化石,如Hiemalora、Aspidella、Spriggia和Ediacaria,是同层位的底栖埃迪卡拉型宏体化石的离散固着器结构。在成冰纪之前的地层中,同样记录着圆盘状化石与具固着器的管状藻类化石的同层位保存,并且圆盘状化石与固着器之间具有一...
圆盘状和管状化石是元古宙常见的化石类型。由于其形态较为简单,圆盘状化石的亲缘关系和个体发育多处于未知状态。此前的研究显示,一些埃迪卡拉纪具代表性的圆盘状化石,如Hiemalora、Aspidella、Spriggia和Ediacaria,是同层位的底栖埃迪卡拉型宏体化石的离散固着器结构。在成冰纪之前的地层中,同样记录着圆盘状化石与具固着器的管状藻类化石的同层位保存,并且圆盘状化石与固着器之间具有一...
据《日本经济新闻》最近报道,今年4月,总部位于日本川崎市的千岁实验室公司在马来西亚设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藻类培养设施,旨在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生物燃料。该公司的目标是在用培养藻类制造生物燃料时,将其成本控制在能与化石燃料竞争的水平。
一种50多年前收集并在实验室中生长的单细胞藻类,原来是一个由曾经独立的生物组成的奇怪的集合体,里面有不少于7个不同的基因组。4月27日,相关成果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有毒金属具有高毒性和不可降解性,是水环境中严重的污染物之一。藻类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具有生长速度快、对有毒金属的吸附能力强等优势。关于藻类对有毒金属的吸收、转化、储存及适应机制的研究,不仅能揭示其对生态系统食物链及人类健康的影响,而且能为利用藻类开展有毒金属水体生物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细胞生物学学科组以莱茵衣藻为模式生物,在有毒金属的富集机制和生物修复方面开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