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气候学相关记录4835条 . 查询时间(0.456 秒)
为减缓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达成了《巴黎协定》,提出了“将全球温度上升很好地限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2°C以下,并努力将其限制在1.5°C以内”的目标。科学界发现,本世纪内实现该目标需要借助CO2移除手段。一些自然属性,如平衡气候响应、海洋垂直混合,会调节该CO2移除的降温效果。然而,目前的研究仍然没有回答哪些自然属性对该降温效果起到主要的调节作用。借助复杂气候模式研究该问题是领域内的难点,...
红树林湿地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极高的固碳能力(是成熟森林的3~8倍、草地的10~20倍)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近二十年来,红树林的保护、恢复和重建项目在全球开展,评估自然、恢复和重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情况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中日益重要。总初级生产力(GPP)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有机碳量,在碳收支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多基于卫星遥感、异速生长...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两大主要气候问题,然而,热带东南亚地区对此的气候反馈目前仍属未知。为了探究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通过研究西北婆罗海槽CG18孔的陆源沉积物组成和沉积通量的时间序列演化,识别了过去4万年以来它们对海平面变化和古洪水活动的沉积响应,进而揭示了热带东南亚对北半球高纬快速气候事件的响应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
2023年11月23日,中国工程院品牌项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研讨会在中国工程院召开。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主持会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钟志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贺克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迈克尔·胡德以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物候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热平衡过程。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寒冷干旱的青藏高原植被物候是受温度还是水分主导存在争议。青藏高原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沼泽相对充裕的水分条件为进一步揭示上述问题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明确青藏高原沼泽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可为预测区域碳循环、揭示植被与气候变化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
迪拜时间2023年12月4日上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由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办、中国石油参与承办的“中国甲烷控排努力、进展和机遇”边会顺利举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国石油集团董事段良伟,国际能源署(IEA)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及国际燃气联盟主席李雅兰出席边会并致辞。
2023年12月11日,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加速低碳行动,凝聚气候变化社会力量”主题边会发布《中国企业低碳实践观察报告》,重点介绍包括中国石化在内的中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低碳行动。
意大利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气温升高或使地中海绿海龟的筑巢范围扩大。在最坏的气候情景下,它们的筑巢范围或扩大60%以上,从当前区域向西扩张至覆盖北非、意大利、希腊的大部分海岸线。相关研究12月8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黄刚研究员团队通过统计分析并利用WRF模式进行多组敏感性试验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异常与夏季高温热浪的关系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强度的影响。当西太副高异常偏强时,其西侧南风携带来自热带海洋的大量水汽至华北地区南部并增加该区域降水,不利于前期土壤湿度干异常的维持,从而限制了前期土壤湿度异常对高温热浪的贡献。相反,当西太副高偏弱时,华北地区前期土壤湿度干异常持续能力较强,有利于局地...
建筑部门是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减少建筑运行能耗碳排放(BECCE)可以为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做出重大贡献。建筑运行能耗碳排放与微气候高度相关。绿地一直被认为是改善微气候和减少BECCE的自然途径。然而,绿地对BECCE的最有效影响距离和优化配置尚不清楚。 
2023年夏季极端高温热浪席卷华北大地。根据中国气象局报道,2023年6月北京、天津、石家庄均打破了当地观测史上单月高温日数最多纪录。6月21-30日期间,华北地区共有124个国家气象站气温超过40℃。6月22-24日端午节期间,北京南郊观象台连续三天气温达到或超过40℃,为该站观测史上首次40℃三连击。此次高温过程强度强、范围广,对交通安全、人民生命健康、能源供应、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赤道太平洋纬向海表面温度梯度(SST梯度)影响全球平均温度,是全球变暖的起搏器。观测记录显示,2023年12月7日SST梯度增强,显著影响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全球海洋热量吸收。然而,气候模式倾向于模拟与观测不符的减弱趋势。这种偏差可能会降低预估未来SST梯度变化的可信度。因此,揭示模拟和预估SST梯度不确定性的来源及成因,减少未来预估中的不确定性,是气候变化领域的前沿问题。
《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化水平前最多2℃的水平,并努力限制在1.5℃。由于气温的空间变异性,全球不同区域达到温升1.5℃或者2.0℃的时间并不一致。因此,全球及区域不同温升情景下,极端气候及其人口暴露度的变化仍然不是很清楚。
我国亚热带地区作为亚洲季风的核心区,全球变暖不仅使其面临干旱威胁,而且持续升温带来的暖冬使非生长季水(降水)-热(温度)条件对树木生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但以往研究多关注单一气候要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缺乏对非夏季水-热变化如何影响树木生长的认识。
目前,全球正经历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未来,任何的持续增暖均会引起愈加频繁和严重的极端事件。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洪涝、干旱、热浪等日益频发。与气候平均态相比,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相较于单一的气候事件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具有突发性强、不易防范和不可预见性,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而深远的影响。干旱、热浪同时发生时被称为Compound droughts and heatwave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