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气候学 典型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191 秒)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被称为 “亚洲水塔”,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7.6%,是我国主要的湖泊分布区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大部分内陆湖泊呈现扩张趋势,南部的湖泊出现一定萎缩。青藏高原的内陆湖泊因其地理位置偏远,较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因此其动态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气候变化对湖泊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
检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代尺度气候变化机理及影响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天保和博士李春香等基于观测资料和CMIP5多模式历史试验以及单因子外强迫气候归因试验结果开展了系列工作。他们首先评估了CMIP5多模式结果对于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分析了温室气体、气溶胶、土地利用...
由马柱国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代尺度气候变化机理及影响研究》2015年项目年会于2015年12月11-13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举行。来自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6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项目追踪专家及项目...
2014年11月30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2014年度会议在兰州召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王苏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丁永建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国家气候中心封国林研究员、甘肃省气象局张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吕世华研究员、兰州大学陈发虎教授等专家组专家,项目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
森林、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定量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表明: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森林、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有很强的响应,诸多生态系统类型的组成、结构和分布已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于病虫害、极端气候频发,植物物种的死亡率增加、生产力出现下降趋势;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响应的未来情景分析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分布、物种和生产力将发生较大变化;然而,由于生物群落的相...
气候冷暖变化问题是全球科学家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过程尚不十分清楚,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的青藏高原更是如此. 以青藏高原北部的古里雅冰芯、唐古拉冰芯和南部的达索普冰芯、宁金岗桑冰芯δ18O记录作为温度代用指标,同时结合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吉尔吉斯斯坦Naryn站长期气象记录和北半球同时期的气温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了过去100 a来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的温度变化. 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过...
2013年8月9日,由西安交通大学主持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典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调查与城市气候环境图集编制”项目启动会在西安召开。中国工程院李佩成院士、孙九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周卫健院士等10位项目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基础司、教育部科技司等有关负责同志、西安交大副校长程光旭教授以及课题负责人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按照科技部的要求,由马柱国研究员主持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代尺度气候变化的机理及影响研究”中期总结会议于7月26日至28日在南京召开。项目追踪专家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中科院南京湖泊所王苏民研究员,项目专家组成员符淙斌院士、何金海教授、王会军研究员、王斌研究员、刘晓东研究员、周广胜研究员、马柱国研究员和项目外邀专家李维京研究员、吴绍洪研究员组成了项目中期...
应用CRU 3.1气温资料和GPCC V6降水数据,系统评估了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17个耦合模式对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区的长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下典型干旱半干旱区未来的气候变化情景. 结果表明:大多数模式都能模拟出全球陆地以及典型干旱半干旱区观测气温时空...
运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结合波密县1960-2010年气象数据, 分析了西藏波密地区冰川的主要分布特征和典型大冰川1980-2010年的时空变化. 结果显示: 波密县共有冰川数量2 040条, 总面积为4 382.5 km2, 其中, 分布在海拔4 000~6 000 m的高山冰川总面积达4 086 km2, 占冰川总面积的93.2%; 南坡分布冰川1 504条, 面积3 ...
综合运用RS和GIS手段,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 结合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及数字高程模型(DEM), 获取了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朝向上冰川面积分布、 冰川面积随高度带分布状况统计结果, 及3个冰川聚集区21条大型海洋性冰川在1976、 1988、 2005年的冰川面积、 厚度、 冰储量及物质平衡线等基本参数, 丰富了该研究区相关冰川信息, 并统计分析了21条大型冰川面积变化状况及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球典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年代尺度气候变化机理及其影响研究”【2012CB956200】启动会于2012年1月7日在北京顺利召开。该项目专家组成员符淙斌院士、何金海教授、王会军研究员、王斌研究员、刘晓东研究员、周广胜研究员出席了会议,出席启动会的领导有科技部基础司傅小锋处长、张峰处长、徐洪博士,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张朝林处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常旭副局长...
2011年9月25日,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项目中期总结评估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评估专家组由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本项目责任专家丁一汇院士、特邀专家童庆禧院士、廖小罕研究员、李建平研究员、项目专家组姚檀栋院士、郑度院士、林海研究员、王苏民研究员、陈发虎教授及依托单位管理专家冯仁国研究员、黄铁青研究员11人组成。项目首席科...
2010年7月30日下午,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启动会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地理资源所副所长葛全胜主持。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第一届专家组组长、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项目专家组成员王苏民研究员、林海研究员、陈发虎教授,特邀专家张丕远研究员,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廖小罕,中科院资环局副局长冯...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利用地层学方法结合孢粉分析结果,研究了黑土区地层地貌的发育历史、地层序列以及古气候变化,重建黑土、黑钙土的发育历史及发育所需的地貌、气候条件。结果表明,黑土从温暖湿润的晚更新世早期便开始在嫩江的二、三级阶地上发育,而黑钙土则从全新世初开始在嫩江的一级阶地上发育,这时气候处于暖干期,且一级阶地地势较低,水位相对较高,容易接受上方高地淋洗下来的钙,从而在土壤中形成比较典型的淀积层。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