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 蒙古族文学 藏族文学 维吾尔族文学 哈萨克族文学 朝鲜族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相关记录1704条 . 查询时间(0.584 秒)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两位主讲人分别分享了选自于《民族研究》和《民族文学研究》的两篇论文,从论文的作者简介、理论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详尽地介绍。
2022年5月30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采用线上方式召开2022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评审会议,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钟进文、艾尔肯·阿热孜、杨春、姜镕泽、扎巴、叶尔达、陈国光、阮宝娣、努尔巴汗·卡力列汗参加会议并进行审议,金青龙副院长做了汇报。会议由钟进文主持。
2022年5月27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通过腾讯会议方式召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类2022版培养方案修订论证会议。出席论证会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利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峰研究员;学校教务处副处长马映君和代明利、法咪娜、王琪老师;学院院长钟进文、副院长艾尔肯•阿热孜、金青龙、努尔巴汗·卡力列汗,各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本科...
格萨尔史诗新实践,指向“活形态”传承的“生生不息”以及“动态性”发展的多样性。“新实践”在于特定历史情境下生成的新文化档案,以及格萨尔史诗陈述方式和实践层次的多样性,强调实验性、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传统”,从艺人说唱到书面文本,从集体记忆到个体创作,从传承形式的创新性转化到多样性实践, 格萨尔史诗传承新实践,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内在属性,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
长期以来,藏族文学研究的对象都以书面文学为主,但书面文学并非藏族社会历史发展中文艺接受的主要形式。以听觉和视觉为主要传播载体的藏族口头文艺传统才是广大藏族民众中文艺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主要方式,其代表作为《格萨尔》史诗。《格萨尔》史诗的口头传统接受关系是双向的,既有古典学与口头诗学理论中业已论述的文艺接受过程,又存在不同类型受众的前理解构建出的史诗的多重身份。以《格萨尔》史诗为代表的中国口头传统研究...
满族作家是东北作家群的开创者、中坚力量和核心人物。金剑啸的长诗《兴安岭的风雪》、李辉英的小说《万宝山》、舒群的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马加的小说《登基前后》等,拉开了中国抗战文学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序幕;还有端木蕻良绘制的关于东北大地沧桑巨变的历史长卷《科尔沁旗草原》,都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历史贡献。
学界通常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源自茅盾1949年9月为《人民文学》撰写的《发刊词》。其实,茅盾提出的“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是遵循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通过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运动”的规定,而这一规定又是借鉴了1934年8月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要求“促进各兄弟民族的文学之发展”的经验。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少数民族文学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国家文化召唤机制更加密不可分。这其中,“三农”问题的相关话题作为时代主旋律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乡村叙述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表述空间,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少数民族文学传颂、延承、深化主旋律的同时,也尝试进一步融通文学与现实、政治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搜集了史诗《格萨尔》中的格萨尔及其岭国大将贾察霞嘎的有关传说、遗址遗物,并结合大量的史诗文本资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藏族史诗《格萨尔》有着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世纪以来研究者围绕老舍的“满族文化心理”“老舍与满族文化”以及“老舍与少数民族文学”等课题进行深入探究,做了许多有价值的阐释。关纪新是这个话题的开拓者和引领者,长期耕耘这片学术沃土,在老舍的“民族身份”“民族文化伦理站位”“民族心理”和“民族观”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学术界高度评价。“满族作家老舍”研究拓宽了走近老舍的路径,是新世纪老舍研究的重要内容。
少数民族文学乃至文化可由民族语言直接外译,也可经由一种或几种民族语言转译为外语。外译有四条路径,一条为捷径,三条为曲径,它们共同构成了少数民族外译的路径图。其捷径是外译时的首选,曲径则需视情况而定;曲径波折越多,文化磨蚀越大,外译成本就越需要考量。
2022年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民文沙龙第39期“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满族说部·口头传统·口头诗学”在民文所会议室举行,腾讯会议室同步开放。本期沙龙由民文所高荷红研究员主讲,吴刚副研究员主持。民文所部分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以及来自各个学校的老师、同学等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民文沙龙活动。
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学科亟待恢复与重建,陶立璠以“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为基础,展开多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并彻底转向民俗学研究。面对国内民俗学教材的缺乏,陶立璠以自身教学经验为基础编纂了《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民俗学概论》等教材,凸显了不同地域、民族民俗的“多样性”与“在地性”,完善了民俗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在1989到1991年的第一期中日联合民俗考察活动中,陶立璠主动吸纳福田亚...
祖农·哈迪尔(1911~1989),维吾尔族。新疆伊宁人。1940年毕业于迪化农业专科学校。历任伊犁维文会文工团演员、文艺股长,三区报刊编辑,伊犁文工团专业创作员,中学教师,新疆文联专业作家、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二届理事,中国作协新疆分会理事。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其漫古丽》,散文集《往事的回忆》、《寓言与童话》,短篇小说集《锻炼》、《红花》,剧本《无智带来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