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现代外国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哲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哲学 王阳明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0.103 秒)
王阳明以“真吾”概念上承“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龙场之悟,溯及孔子对于自己一生的自述,同时集成中国古代诸家根本性智慧,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了精妙入微的解答。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不同于阳明后学的“良知现成”,宜从时间意识的维度并在儒释道互动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良知不是超越时间的本体,而是有时间性的。良知典型地表现为道德意识对凡俗的私意计度的时间意识的斩断;“良知见在”不是理论陈述,而是实践的指点,也即让学生专注于当下的、非功利的道德实践,放下对过去与未来的执着与算计。
以“物”为“事”,阳明“心外无物”在于揭示“行为物”不能离开行为主体存在,强调行为主体在实践中的自足性与主宰性。“山中观花”章涉及的问题与讨论不仅表明阳明“心外无物”需要面对自在物的问题,更说明当“物”为自在物时,该命题需要“新”的阐释。“草木瓦石俱有良知”和“万物一体”的观点,证明在阳明哲学中,良知是自在物的存有本体。相应于“感应之几”的由“用”证“体”,“山中观花”章中阳明是通过“看花”论证花...
今年将迎来,王阳明先生诞辰545周年的纪念。 王阳明先生是我国历史上达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其学术思想不仅在中国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帮助推动了五百年来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社会发展和近代化转型,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巨人。
王阳明所宣道的为官之道、仕者之守、用世之职这三条入仕做官的原则,其中第一、二条讲得是为什麼要做官的问题,第三条讲得是如何做官的问题,三条的核心即“君子之仕以行道”。阳明不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廉政廉能问题,而且还将这种廉政廉能理念具体运用到社会管控与治理上,这是阳明廉政思想能在当时发挥一定作用的关键要素。阳明在把自己的廉政思想与主张贯彻于施政实践时,还始终坚持廉政理念与具体的民生、民治相结合的原则。而...
如果说早期王阳明曾经对“理是什么”这一问题有过正面答复的话,那么,“知是理之灵处”就是惟一的正面答案。而王阳明屡屡道及的则是另一个答案,即“去得人欲,便识天理”。这是在人的实践展开中对“理是什么”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个回答是与“存天理,去人欲”的工夫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克己工夫”,就是“存天理,去人欲”,由此,学生有问,不完全了解天理、人欲是什么,“克己工夫”毕竟无可用。王阳明则回答,天理之...
王阳明早年对道教的修炼方式相当迷恋,中年以后有过反悔,晚年则对道家的哲学思想多有摄取[[1]]。这说明道教或道家精神在王阳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李塨《恕谷后集》卷六《万季野小传》曾引明末清初潘平格语:“朱子道,陆子禅。”此即所谓陆九渊近禅、朱熹近道的“陆禅朱羽”说。然阳明则可以说是立足于儒家的既近道又近禅的“三教合一”论者,某些时期近道的成分甚至还占主导地位,这与朱熹有点...
在对待理欲的问题上,古代思想家提出许多见解,有代表性的有孟子的“寡欲”说,荀子的“导欲”说,老、庄的“无欲”说,伪《列子•杨朱篇》的“纵欲”说,宋明理学的“存理去欲”说等,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人欲问题的哲学思考,这里主要说明宋明理学中王阳明的理欲观。
内容摘要:“格竹”事件是王阳明心学发生史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揭示出朱子学内部知识论方法与道德实践目的的内在冲突及其本体论根源,而且还揭示出阳明“龙场之悟”中通过格物问题的方法论转变而完成的从道论到心论的本体论转变,从而建立起以道德理性统率知识理性的道德实践论体系。关键词:格竹,格物问题,本体论转变。  在宋明理学中,圣人之道和为圣之方是圣人之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它们在一个成熟...
王阳明读书循序致精是格竹失败六年后又一次格物实践,《年谱》记载:先生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惑。一日读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宜无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也。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2](第1224页)  朱子格物之“物”所指范围甚广,涵盖了人类认...
格物功夫必须向内寻求,切己体当自家心体,发明心之本体至善,则人人可由此成就圣人品格。至善的性是人人生来具足的本体,无需外面增添一分,只在此心存天理、去人欲上用功便是,这就是为学的头脑处。内向性方法以性理为头脑统领知识性的物理,并不因物理有别于性理而把它排斥在外,譬如事父一事,对于其间温清定省之类许多节目的讲求:  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
内容提要:王阳明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境界是“与万物为一体”,如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心,见动物觳觫哀鸣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摧折必有怜悯之心,见瓦石毁坏必有顾惜之心。他同时认为,人对待万物又自然有轻重厚薄的价值秩序,这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王阳明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这二者统合成一种心理上的自觉意识和判断、选择上的直觉。在它的指导下,人既可以普遍地关爱万物,又可以合理地取用万物。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生境...
三、爱万物与合理取用万物  既泛爱万物又合理取用万物,这在中国文化中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孔子提出“仁”,把它作为人的道德品质最基本的方面。“仁”的极致是将爱心推及万物。孔子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说合理地取用万物,并不会造成生态失衡。只有杀鸡取卵式的暴疟的掠夺方式才会破坏生态平衡。孟子的仁政学...
良知的条理实际上有先验和后得的区别。先验的条理,指人先天本有的分别不同差等而居之的先验倾向。事物的差别,是人所面对的一个先在的事实,是人的本体性存在的重要方面,对事物差等的分别是人的理性的固有本能。这种倾向和本能,在后天经验的作用下,积累于个体心中,并在其中分出价值性的、知识性的不同方面,变为人的理性的内在结构,这是后得的条理。后得的条理往往有速捷、直接的优越性,它不是对当下发生的事进行推论和思索...
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33)知与行都是心之一体运动,所以:“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34)体用合一,体用不二,亦即知行合一,知行不二。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人人本有,但并非人人都能致良知:“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实落尽孝而已; 学知利行只是时时省察,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35)可见,依良知所知而实落行之即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